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临高启明-> 第二十八节 积习 第二十八节 积习
- 郧素济算了算,不算孩子的话就是每人400斤。老人年龄大,又不参加劳动,这个数字不算低,但是孩子是越大越能吃。再者这只能满足口粮,日常生活还得有开销。他又算了一笔帐,按照范十二的汇报,本村的粮食亩产,折合标准亩大约是双季每亩300斤,30标准亩就是9000斤。800斤还不到收成的一成。就算要负担种子、肥料和公粮劳役,代耕户也很划得来。何况代耕户等于是一家顶了二家的纳税抬头,土地多占了却是按照基本税率缴税,不用累进。这算盘真是精!
他又走了几户“抚恤户”,除了死了儿子的曹家老太据说“走亲戚”不在家之外,各户说辞都差不多。郧素济见他们气色都还不坏,没有冻饿的迹象。对村政还比较满意:不管这范村长私下里捣什么鬼,最起码的工作他还是做到了。
郧素济又随意进了沿路几家农户家庭,看看屋里的情况。大致来说各家各户的模样都还过得去。卫生搞得也好。范十二说这标准村都是建有统一的公厕和倒粪站的,不但易于保持卫生,对积肥也有好处。
每户的基本生产工具也大致齐全,用得大多是天地会推广的改良农具。范十二说大家普遍反应新农具轻便好用,就是买起来“咬手”。随着第一批配发农具渐渐开始损坏,添购新农具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
大型畜力农机具基本没看到,进去的几户人家也没有栓牲口。看得出生产规模都很小。
“春耕的时候没牛的人家怎么办?”
“按老法子,”范十二道,“有钱的租牛,没钱的便换工。”
郧素济又问:“天地会有耕牛贷款,有人贷吗?”
“少。大伙都说‘如今吃穿不愁了,日子过得安稳,又有自家的地,可不敢胡来。’。”
郧素济想倒都是一个调调!
再看各家各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家条件明显好于一般水平,不但桌椅家具多些,还添置了热水瓶之类的日用工业品,床上用品也不是一领简单的草席一床薄毯就完事了,有被单,有木棉或是豆壳的枕头――相当考究。不少人家还配了蚊帐。
他问了问村里的吃粮情况,韩道国说每人每年吃粮大约330斤,因为征发劳役多。出劳役是工地供给伙食,所以吃粮数比较少。
郧素济得知这里吃粮主要还是以杂粮煎饼为主,吃细粮的比例很低,还不到三四十斤。原因是可以利用各种杂粮和瓜菜,另外也有很多人吃不惯糙米。收获的糙米除了缴公粮之外,大多拿到集市上卖掉换取生活和生产物资,因为农民手里缺现金。
这里的山东移民原本大多有种棉纺纱织土布的副业,到了本地农村不植棉,自然这个副业也没了。因为本地的成衣廉价,现在农户也开始普遍穿成衣,进一步增加了现金的开销。
“买农具,买衣服,买盐,栓牲口……都得现钱,大伙都觉得钱不够用。”
“卖粮都卖给谁?”
范十二说基本都卖给德隆了,除了德隆收购粮食公平买卖,不耍秤之外,收购点遍布各个市集也有很大关系。
“除了种地,还有其他收入吗?搞什么副业?”
“有人家出去做工的,拿工资回来贴补家用。”范十二说,“要说地里一年四季有蔬菜,江里有鱼虾,林子里有烧柴有野果……可是这里离县城和集镇都远,去卖不上算――豆腐盘成肉价钱。天地会推广大伙养鸡,可是下了蛋也得拿去卖了才能换盐。总不能为几个鸡蛋一把青菜花半天去赶集。”
“没有小商贩来村里?”
“有,价钱忒高哩!”范十二道,“他也不收东西,就要现钱。种地的哪有这么多现钱?”
郧素济一听笑了,道:“你们也真不会动脑筋,大伙自个顾自个的当然不成,你们就不会找一个能写会算的,大伙又信得过的人专门赶集?”
郧素济以前读过江村经济,知道江南农村专有一类农民从事“航船”业务,就是代村里人“上街”出售农产品,购回日用品。
范十二道:“首长,一个人挑担推车能带多少东西,要是去得人多了,又不上算……”
郧素济不由得脸上一热,自己真是想当然了!江南水网地带一个人摇船就能运上几百斤乃至上千斤的货物,这里可没江南这么好的航运条件。他想了想,又道:“套个牛车去不就是了?你们这里有多少大牲口?”
“栓大牲口的人家不多,再说人愿意不愿意还是个事。”范十二有点没把握。
“只要有钱赚,能不愿意?就看村里牵不牵头了。”郧素济说,“我看得出,你是个很有办法的干部。”
范十二赶紧点头:“行!我回头就想想怎么做。”
郧素济说:“说起副业来,为什么不许做豆腐卖豆腐?”
范十二愣了下,心道老孟这糟老头子,又不知道在首长面前编排些啥了!他赶紧道:
“做豆腐这事,原没说不许。但是县里有规定,豆腐作坊要符合什么什么卫生规范,俺也不懂,干脆不弄最好,省得犯错误,不好向乡里县里交代。最近这卫生防疫的事抓得特别紧,县里的卫生警察三天两头来村里查卫生。可不敢闹出个纰漏来。”
“原来是这样。”郧素济道,“你这是省事的法子,虽不能说错,却不是个好法子。这村里也有几百口人,大伙又都种杂粮,豆子是少不了的,磨成豆浆做成豆腐,大伙有得吃,还多了豆渣做饲料肥料,有什么不好?”
“是,是,首长见教的是,回头我就叫老孟把豆腐作坊搞起来。”范十二道。
郧素济刚想再说什么,忽然传来一阵女人的尖利的哭叫声:“莫打了!再不敢啦!我不敢啦!嗷嗷嗷……爹呀……你饶了我罢……”
郧素济一皱眉,问道:“怎么回事?”
“是梁柱收拾他婆娘呢。”范十二若无其事,“他脾性不好,他婆娘偏生又是个利嘴……”
郧素济脑海里浮现出那个坐在村口做鞋的年轻媳妇,他摇了摇头。
范十二见郧素济眉头皱着,赶紧又道:“我这就叫元虎过去……”
“不用了。”郧素济想自己不是来做老娘舅的,这种家务事自己还是不过问为好,问道,“你们村里打老婆的事多不多?”
范十二看他面色不好,他大概知道澳洲人那里女人地位很高,不兴打老婆。不由心里暗骂梁柱吃饱了没事打老婆,净给自己惹麻烦!
当下赔着笑脸道:“大伙旧习难改,难免的事情!咱们那儿风俗不好,不怕首长您笑话,老辈子有个口号:娶回家的媳妇买来的驴,任我骑来任我打。你要十天半月不打回婆娘,街坊四邻都笑话你没卵子哩。就真疼婆娘的,也得关起门来拿个笤帚拍炕沿,让婆娘干嚎几声……您老别看她嚎得响亮,拿笤帚抽几下光腚,打不出毛病来。”
郧素济没说话深知移风易俗之难。但是他很清楚,妇女地位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如何吸引妇女参加更多的社会劳动,参加劳动成果的分配,看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他想起赵引弓在报告中提到过:江浙部分地区的妇女因为养蚕缫丝的关系,家庭地位就要比其他地方高一些。清末广东出现了大量的缫丝女工,能挣钱养家,家庭地位也有大幅度的上升。
他想到,我们口口声声搞工业化,实际上工业的规模还是太小了。临高的繁荣文明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正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喀布尔,不过是披着现代文明的一层薄纱。在更广大的海南岛上,依旧维系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社会秩序
说起来,没能依靠国有农场来安置移民,不得不搞许多分田到户的自耕农村落,不正是理想对微薄的生产力之间的妥协么?
郧素济漫步接头,他感觉到一部分农民有迫切的向上走的需求,想扩大生产。但是没人给他们指路,支持也不够多,甚至有一些政策还在阻碍他们。至于大多数农民呢,他们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小生产者的那种习气。因为这些标准村除了房子齐整些,环境卫生好些,在本质上和他们逃难抛弃的旧家园没什么不同。
他们依旧是安于现状,认为天命就是安定、吃饱饭。甚至在经历过太多的惊涛骇浪,生离死别之后,他们的思维中还带上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懈怠感,总觉得能享受眼前就行了。
郧素济盘算了下,问道:“白普廷家在哪里?”
范十二一怔:“您要去他家?”
“对,我想去看看。”
白普廷正在庭院里铡草,忽然看到韩道国慌慌张张的进来了,喊道:“老白!首长要来你家!你快预备预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