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武侠修真 ->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 第二节 新枝(2)

第二节 新枝(2)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清凉殿中,李旭脑子里一团乱麻,刚刚入宫的李德裕、李绅以及元稹哥三个近乎指桑骂槐表示皇帝的行为不仅是对皇帝自己不负责,甚至是对整个帝国以及信任他的臣子们不负责。

    对于这些批评,李旭表示的确是自己错了。

    “不过陛下不必忧虑,我们入宫之时,见到数支人马在城中剿匪,都是兵部从各地调拨来的外藩精锐,想来是韩相未雨绸缪。”

    李德裕之父李吉甫被韩岗排挤,至今还逡巡在剑南西道节度使任上,李德裕自然不会给韩岗留什么情面,话里暗地里给韩岗埋了一个钉子。。

    “嗯,这件事大家心里清楚就好,韩相这件事上隐隐得罪枢密院那边,神策军和天威军估计也会有不满,不过我们还是要感念韩相这点未雨绸缪的手段。”

    对于韩岗的这些布置,李旭是欣赏的,巧设手段将外藩兵马调入京中,最要命的是将时间卡得这么准,都是韩岗的功劳。不独李旭和朝廷上下,便是白玉京中的百姓都要感谢韩岗的担当。

    以一人之力,负重前行,改天地,换日月,这是一种担当。治大国若烹小鲜,小火慢炖,微加调料,最后达到一样的目的,这也是担当。

    韩岗不会顶着枢密院将外藩兵马调京中,但是他能运用手腕将兵马调进来,这便要感激他。

    “韩相一道令旨,外藩兵马便云集京中,陛下,这其中值得思量。”李绅继续发难。他曾祖父时就与赵州李氏序过家谱,认了同宗。现在李绅和李德裕自然是背靠背的好兄弟。

    李旭闻言不语。

    李绅的话既有道理,有没有道理。李绅巧妙的指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韩岗有能力外调藩镇的兵马入京,某种程度上他对朝廷,对皇帝构成了威胁。

    换句话说,韩岗有造反的能力,而且如果他真的这么干的话,很有可能成功。

    这里就伪造了一个概念,韩岗有实力造反,无论他是否具备谋反的意图,都要抓紧时间干掉他。

    李旭知道,历史上很多他的同行都陷入过类似的处境。他们的举动无非两种,一种是下辣手干掉,另一种是选择坐视。

    宋太祖、明太祖都面对过这样的处境。宋太祖当时打算迁都洛阳,被晋王赵匡义为首的势力阻挠。

    面对宋太祖认为汴梁周围无险可守,北方辽国力量很强,如果继续定都开封,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冗兵问题,做出了应该迁都洛阳的战略考量。

    群臣均表示反对,晋王进谏,宋太祖特别强调了解决冗兵问题的重要性。赵匡义对宋太祖的战略考量表示“在德不在险。”

    于是宋太祖只好同意,待赵匡义走后,宋太祖长叹一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事实上也正如宋太祖所料,面对辽国的威胁,宋朝在河北和开封维持了一支重兵,这支部队一直都在消耗着农业社会的剩余产出,使得宋朝的乡村异常寥落贫困。

    而事实也证明宋太宗的话仅仅是符合“政治正确”的漂亮话,在他北伐幽州失败之后,他的子孙为了维护黄河天险,不惜三易回河,对整个黄河下游流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最终高瞻远瞩,仁义大度的宋太祖死了,留下了“烛光斧影”的谜题,皇位也由晋王赵匡义所继承。

    相比仁义大度的宋太祖,明太祖洪武皇帝则更加酷烈一些,这位出身最低的皇帝对于权力十分敏感。任何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力量,他都不会姑息。

    当胡惟庸和蓝玉的力量开始威胁皇权之后,特别是胡惟庸排挤刘基,蓝玉多行不法开始显露之后。雄猜之主朱元璋便开始着手清洗,终于将这两个权力集团加以清除,胡蓝之狱牵涉甚广,朱元璋毫不在乎株连带来的名声损失。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做法的确是让皇权平稳过渡到了他的皇长孙朱允炆手里。可惜碰见了朱棣奉天靖难。

    不过好在肉烂在锅里,朱元璋如果看到朱允炆与朱棣为君的表现,那奉天靖难的结果想来足以让朱元璋老怀大慰。

    更糟糕的例子是魏明帝曹睿,他面对日渐崛起的司马家族采用了最糟糕的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抱着司马懿痛哭流涕,将司马懿列为托孤之臣。

    司马懿终究不是诸葛亮,最终高平陵之变,司马师与司马昭带家中死士数千一击制胜,魏晋嬗代遂成定局。

    皇权便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权力太过强大,足以威胁到皇权的时候,皇权一定会加以攻击。

    今天,韩家已经展现出了足以挑战皇帝的力量。

    权臣与宦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如果操纵得当,权臣的权力是可以家族性传递的,譬如桓温到桓冲再到桓玄。而太监的权力不行,因为太监的权力是制度性赋予的,并且因为生理的原因,天生不会有什么合适的继承人。

    所以李旭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条路是赵匡胤,一条是朱元璋的。

    不过这个选择,李旭现在不想做,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

    “今夜事了,当务之急还是整顿京兆府。”李旭摇头道:“再像今日这般是绝不能行的。”

    虽然有很多言官指斥现在朝廷冗官现象十分严重,已经给财政带来很大的压力,应该酌情加以裁撤。

    然而李旭觉得问题不是官员太多,而是官员太少,或者说是太多的官员处在不正常的位置上。

    仅以京兆府为例,京兆府下的左街僧录便是统管天下僧侣的度牒,也就是僧侣的“身份证”。僧侣作为可以免税的特权阶层,甄别僧侣这样重要的职务竟然由几个僧侣来负责。不得不说是这个管理机构的失败。

    而京兆府的日常管理依赖左右街使负责,白玉京中一条宽约一百五十五步的朱雀大道,以其分为左右街,分别有左右街使负责。

    夸张的是,从缉盗到巡街甚至是植树都由这左右街使负责,对于白玉京这样的大城市来说,这种管理实在是有些太过放纵了。

    李旭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了,他准备借着摩尼教的事情发难,彻底改变这种情况。

    皇帝心中的大格局需要更多的官僚来执行,摩尼教和文党无疑给了李旭这样一个机会。

    正说话间,牛僧孺也带着蜀王返回。

    李旭已经有两三年没有见过蜀王了,这位神皇帝留下唯二的子嗣,实在是可以用低调来形容。一直居于十王宅附近的蜀王府中,即使是正旦的大朝会也告病不出。

    这样的聪明人,李旭是欣赏的。

    今日一见,果然是个眉目清秀的小少年。

    “臣弟拜见陛下。”蜀王恭恭敬敬地叩首行礼。“今夜京中大乱,陛下感念臣弟的安危,臣弟实在是感激涕零……”

    说着,这小人竟然从眼眶里挤出几滴眼泪来。

    唉,真是个好演员,就是太匠气了。李旭心里惋惜,这蜀王毕竟是年纪还小,现在这个局面,以他的年龄,第一情绪应该是畏惧。

    对摩尼教狂徒的恐惧以及对皇帝的恐惧。

    李旭瞥过身边的众人,他清晰地从李德裕与牛僧孺的眼中看到了对蜀王的警惕,而李绅和元稹更是带着一丝看到猎物的狂热望向蜀王。

    “吾弟这些年受苦了。”李旭坚定地将蜀王扶起。“我们兄弟再也不会任人鱼肉了。”

    “臣弟……”泪珠从蜀王的眼眶里滚出来,少年似乎再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起来。

    “来人,去备些汤饭,为吾弟和诸位先生压惊。”李旭说完将蜀王抱住,作为一名有着三年表演经验的好演员,泪水也从他的眼眶里滚了出来。

    两位优秀的演员拥抱在一起,端的是一副兄友弟恭的好场面。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