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武侠修真 -> 也是江湖-> 第八十九章 游山玩水

第八十九章 游山玩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几个人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游山玩水,一路谈古论今。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古城洛阳。

    阴阳五行,华夏人历来以南为阳北为阴,洛阳因处洛水之南而得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从此传出。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班固在这里写汉书,司马光在此著资治通鉴,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在此云集。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路上这几个人就商量好了,到了洛阳要好好玩玩。

    只是很可惜,看牡丹开花的季节已过。

    白马寺是必去的,古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徒步穿越帕米尔高原,以白马驮经和佛的画像到洛阳,汉明帝下旨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这里是华夏第一次西天求法,这里是最早来花夏传法的僧人的居所。摄摩腾、竺法兰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第一个汉人僧人从这里走出,……这里发生过不知多少个第一。

    晨钟暮鼓,时光流转,白马寺里流转着千年梵唱,有着一份挥洒不去的悠远和沧桑。

    慧雨对这佛教圣地心仪和想往已久,出现在眼前的白马寺让他心痛。正应了张继那首诗: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潇潇茅房秋风起,一夜雨声羈思浓。

    所谓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本来他们还想到龙门石窟一游,这样一来也没了兴致。

    秦月和谭五倒没什么,我们知道这两个人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不过是满足于一走一过;因为无论如何白马寺他们来过了。

    也别以为这两个人是喜好游山玩水人中的另类,不是的。这样的人在到处游玩的人中,即使算不上重要一族,也绝不在少数。他们可不认为自己去了这个地方是一无所获?一点也不。因为当有人说起这个地方,他就可以洋洋自得地说:“这个地方呀?我去过。”

    少夫人是个见庙就上香,见佛就拜的虔诚信徒,寺庙的败落没有妨碍她朝拜。她只是多了几分感慨,只是对兵荒马乱更加深恶痛绝。

    和白马寺多次遭战火摧毁一样,洛阳也不能幸免。十三个王朝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倒是洛水还在古城北侧静静的流淌。

    本来几人是准备在这里多待几天,结果只住了一夜就动身西进了。

    从洛阳一路西行,又走了数日,一行人来到了关中门户——潼关。

    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这里地势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侠,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所谓“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唐代大诗人杜甫游此后留诗一首:“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加之潼关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是东进中原和西进关中的必由之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而紧随山海关之后,被称为天下第二关。

    三国演义中,曹操和马超、韩遂在这里大战,使潼关扬名天下。是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不得而知,反正潼关城里还有马超刺槐留下。

    就算已经有些年没经历战火了,但毕竟是军事重镇,总保持这高度戒备。所以潼关城门早开晚关,每天只开一次。过往人员一般是要住一夜的,秦月这一行人也不例外。

    少夫人这一次出远门算是开了眼界,无论走到哪儿里,都不肯错过好玩的去处。

    一安顿下来,她就问秦月,潼关附近有无名胜?秦月怎会知道?但鼻子下有嘴巴,一打听还真有一处游人必到的地方,叫做佛头崖。慧雨说这个地方,他也听说过。

    秦月出去问好了路,几个人就赶了过去。

    这里是潼关境内秦岭的最高一座山,因山体酷似佛首而得名。

    因山顶长年白云缭绕又称白云山。佛头崖山势峻峭,直若刀劈。崖上树木挺拔,郁郁葱葱。山径蜿蜒曲折,又称“十八盘”。人行其上,若步云梯。

    佛头崖有唐贞观年间兴建的菩萨庙一座。正殿五間,僧舍十间,庙院依山临壑。

    庙前古树参天,庙后悬崖绝壁。站在山崖上,环顾山间,重峦叠翠,云雾缭绕,秀治欲滴。凭山远眺,田陌村舍,滔滔黄河滚滚渭水尽收眼底。

    几个人被这景色深深的吸引,用少夫人的话说,真想就住在这里了。

    这里因潼关妙善公主在此学佛行法,最终在山顶佛崖寺修成千眼千手菩萨的传说而驰名。以佛为山名,以佛为寺名,以千手佛为核心,给佛头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这里到处有故事,处处有传说。

    就说那一块块大石吧!千钧欲坠的是“缠脚石”,怒目圆睁的是“狮面石”,老态龙钟的是“神龟石”,横刀立马的是“回马石”。

    有“平安亭”、“讲经棚”、“凉裙树”、“归真洞”、“情人峰”,有见证妙善公主拯救众生的“黄龙潭”、“黑龙潭”。

    群山也奇峰林立,有由佛头山主峰与侧峰组合而成的巨大卧佛,有睡意朦胧的“唐僧小憩”、有惟妙惟肖的“老人背山”、有威风八面的“将军峰”。还有栩栩如生的“孔雀梁”,小巧玲珑的“葫芦石”……

    少夫人深有感触的说,我们简直就是走进了传说和故事之中了。

    回到住处,店家说,潼关还有一佳景,叫做风陵晓渡,最好是清晨去观赏。

    第二天一早,几个人出城后绕道去了风陵渡口。

    潼关又地处黄河,渭河的交汇处,同样也是水路交通的要道。

    淡文远有诗云:“洪波一片接天时,几叶扁舟渡晓晴。秦晋漫云南北限,此陵自古达潼城。”

    风陵,传说是女娲的墓地。

    天刚拂晓,沉睡的黄河刚刚醒来,岸上的树影依稀可辨时,南来北往的客商就到这里集结。

    推车的、骑马的、赶牲口的、荷担的、负囊的……接踵而至,好不热闹。

    有的赶路,有的侯渡,有的则已经坐在船头泛舟中流。

    遥望黄河上下,烟雾茫茫,桅灯闪烁。船只南北驰骋,彩帆东西争扬。侧耳倾听,哗哗的水声,吱吱的撸声,高亢的号子声,顾客的呼喊声,鸟声,钟声,汇合在一起。几个人终于明白了,什么是风陵晓渡和风陵晓渡的妙处。

    几个人继续的西行,到达临潼时他们游览了华清宫。

    华清宫是唐代帝王的别宫。背山面渭河,倚骊峰山势而建。

    曾经是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

    唐诗人白居易有诗云:“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骊山景色益人,更有温泉据说可荡邪去疾。

    传说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成了周天子游兴之地。

    秦始皇砌石起宇,汉武帝加修饰。北周武帝天和四年,令大家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列植松柏千株,修房建宇。

    到唐代逐渐成规模。唐太宗贞观十八年,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闫立德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唐高宗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

    唐玄宗天宝六载,更名为“华清宫”。华清宫因在骊山,也叫骊山宫。

    华清宫始建于唐代,鼎盛于唐玄宗执政以后。他几乎每年十月都来此,岁末离开。故有“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之名句。从开元二年到天宝十四年,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唐玄宗先后出游清华宫三十八次。“千乘万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輝光”,“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飲暮有赐”等诗句,充分表达了华清宫那时的盛况。

    但是,安史之乱,随着唐玄宗的垮台,华清宫也败落了。

    出现在秦月几个人眼前的华清宫,已经看不出这里曾经的辉煌,只有残墙断壁。游人很少,但还是有的。

    有人指给他们,当年扬贵妃专用的贵妃池,据说浴池是呈莲花状。进不到里边,他们就在在外边看了看这个贵妃池。

    少夫人问:有这样好的温泉,曾经那么多建筑,为什么会如此败落呢?

    慧雨说应该和王朝的都城东迁有关,离皇城那么远,谁会为洗温泉大老远来这里呢?

    “其实,很多的繁华和人文景观,常常是帝王的骄奢淫逸和奢侈无度所造就。”慧雨有感而发。

    师公说得应该有道理,秦月心里想。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