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第144章长平之战二

第144章长平之战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白起到达军营后,秦军表面上看起来一切照旧,没有丝毫的变动,但实际上,就在这几天,秦军加派了大量人手,投入到对赵军东、西的侦察中。依据送回来的情报,白起分析:赵括此次前来,迫切想要立功,然而正是这种急功近利,让赵军军心不稳。赵括为了快些取得胜利,必然会采取中央突破战术。一系列证据表明,赵括厌恶防御,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攻击,要取得胜利,必须发动继续不断的攻击,楔入秦军的阵地之后,左右展开,促使它全线崩溃。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白起在对赵括及其军事策略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制订了一个宏大且详尽的计划。此时的赵军数十万军马,在白起的眼中,已经成了自己的盘中餐,板上肉了。

    计划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诱敌深入。白起派遣了3000人马,渡过丹河,来到赵军军营。自然,这些军队不过是个诱饵,白起就是要利用这个诱饵,让赵括军马走出营垒。赵括不知道这是白起的计策,他没有任何犹豫,便身先士卒,率领数万军马前去迎战。眨眼之间,秦国数千军马便所剩无几,场面惨不忍睹。见剩下的数百残兵仓皇逃离到丹河西岸,赵括喜不自胜。这王龁果然是个浪得虚名之辈,竟然想以区区数千士兵来挑战赵营,难道不知道,这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吗?

    此时不去追击秦军,更待何时?

    于是,赵括命令军队追击秦军的残余军队,很快,就到达了秦军大营,见秦军严阵以待,赵括只能派人前去,送上战书。

    这时候,白起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便是通知赵军,明日与其决战;另一件事情便是对王龁下了命令,让他准备明日撤军。而神奇的是,这两件事情竟然在第二天同时达成了。当然,和赵军交战的,并不是秦军的主力,而是大将王贲、王陵率领的1万秦军。秦军主力早就退去,准备了一个大大的口袋阵。

    白起给王贲和王陵下了死命令:战败有功,战胜有罪,只要能够引诱赵军深入秦军营垒之中,此事便成了一半;而另一面,白起则让司马错和司马梗父子各自领军1.5万,从山间小道悄无声息地绕道赵军的背后,彻底断绝其粮道。大将胡伤则率军两万,屯于秦军和赵军交战的两翼之间,待得双方杀得不可开交之时,便趁势掩杀而出,到时定然可以一举将赵军切为两段。为了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白起还命蒙骜和王翦二人各自率领5000轻骑兵机动作战,以待时变。

    而白起自己和王龁,则依然在中军大帐中岿然不动,这一切,赵括都一无所知。即使他知道了,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上党冯亭多次进谏,让赵括不要擅自撤换大将、合并大营,但是赵括已经听不进去了。因为他认为,只要自己出马,赵军定然能够取得胜利。

    如他所料,第二日,数万先锋大军在傅豹的率领下,刚刚走了5里不到的地界,便遇到了王贲的军队,双方立即展开一场大战,王贲大败逃走,赵括大喜,命令部队趁势进军;仍过了约5里地左右,赵军前锋遇到了王陵的军队,结局还是一样,秦军大败而走。赵军连战连捷,让赵括顿时热血澎湃,他认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在眼前。冯亭等人知道事情有些不对劲,因为每一次小小的胜利,都好像被刻意安排好了的,而伴随着这些无关痛痒的胜利,赵军离自己的大本营已经越来越远了,于是,冯亭冒着犯上的罪责,再次向赵括谏言,可惜此刻的赵括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无论如何也听不去逆耳忠言了。

    赵括令冯亭部的上党军留在东垒大本营看守粮草与辎重,然后亲率45万赵军渡河朝秦西垒恶扑而去,到了秦军的防区,王贲和王陵直接躲着不出来,和廉颇当日一样。直到此时,赵括还不知道与他对阵的根本就不是王龁,而是让他自己也惧怕敬畏不已的白起。他更没有想到,这会是秦国军队布置好的计策,出其不意地给赵军来个口袋阵。要知道,赵军可是整整45万人马,要包围起来,非但要有天马行空的指挥才能,傲视天下的英雄胆色,更要有起码百万兵马的雄厚实力。

    很显然,王龁没有那种将领的气概,秦军更没有那样雄厚的实力。

    此外,赵军的攻伐,秦军的退却,一切都很顺利,丹西山下的秦军一触即溃,和当初追击魏国和韩国军队之时一样落荒而逃,所谓秦国的虎狼之师,无敌于天下,在赵括眼中,简直成了一个笑话。

    事实上,此时秦军的最高统帅,早已经变成了白起,而白起是具备天才的指挥艺术的不世奇才,为了一举定下胜负,他甘冒奇险,准备用50万秦军,去包围45五万赵军。

    此时的秦军军营,虽然看似不敌赵军,如同一汪绝望的死水。但是在那死水背后,却是暗流汹涌。司马错、司马梗父子所率领的3万兵马,沿小东仓河一线迅速向北穿插,然后折向东南,迂回到赵军大营的背后,截断了赵军与邯郸的联系,让赵括大军没有了粮草相继;由蒙骜、王翦所率领的1万轻骑兵,轻松地避开了丹河河谷内的45万赵军,迅速地强行渡过丹河,从正面朝冯亭防守的赵东垒大本营攻去。秦军充分利用了轻骑兵灵活机动的特点,给赵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此外,由大将胡伤所率领的两万大军,则由战略枢纽端氏(今山西沁水)一带,星夜兼程地沿着秦川河床,向东北而去,不日便到达了秦川源头东峪(今山西高平),威胁仙公山(今山西高平长子界山)的赵军,让赵军首尾难以顾全。不久,这一支秦军沿着赵国的百里石长城北侧一线,奔袭故关、马鞍壑。

    这样,秦军便将赵军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丹河河谷里拥有45万大军却没有粮草的赵括部,一部分是有着大量粮草辎重却只有5万兵力的冯亭留守部。等到王翦骑兵稳定下来之后,白起开始不断在两条线上增兵,一番死战过后,秦军最终夺下了丹河东面大批赵军的阵地,正式完成了对赵军的分割合围。白起松了一口气,只要不出大的意外,大局已定。

    这时候,赵括才发现,自己竟然犯下了孤军深入的错误,陷入了敌方的包围之中。可是,依照王龁的保守作战方法,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手笔的。难道秦军的最高将领早就不是王龁,而是白起?

    想到这里,赵括的心中忽然腾起了一股凉意。

    唯今之计,赵括只有一个方法才能够挽回赵军的败势:速战速决。在粮草用完之前,击败丹河东岸的秦军主力,之后再回师与冯亭夹击秦军的这两支奇兵。依照白起往日的作战风格和眼前的战局看来,秦军分兵去抄赵军后路,数量定然不少;此消彼长,只要赵军全力攻击丹河西面,在数量上一定能够取得对秦军的优势,到时候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则秦军必败。

    然而,往日的众多战役中,人们只是见识了白起来去如风、用兵如神的进攻,却无人见识到他不动安如山、一动奔如雷的守城之法。不得不承认,白起在战场上是个完美的天才,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守,则藏于九地之下。白起以几乎同等数量的兵力成功包围赵国45万大军,更加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见赵括携山崩海啸之威势呼啸而来,直接和廉颇一样,龟缩不出。日夜不停地增修壁垒,将丹西防守得无懈可击,甚至比从前的廉颇有过之而无不及。赵括见整个秦军大营壁垒森严,只能暗叹,也许昔日的秦军面对廉颇之时,也和自己感觉到一样无能为力吧。

    造化弄人,昔日赵括还嘲笑廉颇龟缩不出的战法实在是懦夫所为。没有想到,今日自己所带领的赵军,就这样活活地困在秦军的口袋阵之中,眼见秦军丹河西营是没法夺下了,而赵军的粮草不继也成为最大的问题,无奈之下,赵军只好移军复夺秦军东垒。而白起再一次发挥了其长处——穷寇必追。他等的就是赵军撑不住的时刻,秦军正好手执长矛,从丹河西岸营垒出发,进攻赵军的后背,以达到牵制赵军对东垒的攻势的目的。

    东垒秦军的数量比之西垒要少得多,见赵军前来,只能筑垒据守,加以弩骑兵在侧翼袭扰。而正好西垒的秦军援军杀到,刹那间,赵括腹背受敌,首尾难顾,晕头转向,赵军军心也乱作了一团。终于,赵括所率领的赵军被夹在丹河河谷之内,进退维谷。冯亭所率领的上党军则困守在大粮山上,直到这时候,秦军才传来白起的将令,要求赵括尽快投降。赵括长叹一声,果然是他!整个东方六国的梦魇,也是赵军的梦魇,更是他赵括心中最重视的对手。只是赵括没有料到,双方的巅峰对决,竟然会是在如此不平衡的一种境况下。

    赵括不甘心,遂下令:死战到底。

    对于长平之战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外交风云、兵力配置以及战略战术,最了解的人应该有两个——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只可惜,后者昏庸无能,难以和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相提并论。而白起者,在军事上可谓了如指掌,但是在政治外交上却不如范雎,反之,范雎也只是对秦、赵的国际国内环境洞若观火,真个论起打仗,他还得仰仗白起。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