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钢铁大亨-> 575、大明为何不出将才

575、大明为何不出将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崇祯皇帝此时此刻,是登基以来最高兴的一天。

    他登基开始,就在危机和内忧外患中煎熬。少有能让他开心的事情。

    很多时候,更多的是让他感到无奈。

    每一次平台会议,都有大量的事情无法落实。他也只能勤加督促。毕竟,办事是需要条件的,他知道下面的难处。

    自从他发现和使用了杨凡开始,情况终于有了好转。他惊奇的发现,不论什么事情只要到了杨凡手里。就能办理的又快又好。

    虽然,每次都感觉很冒险,心里一直悬着。但是,每一次都赌赢了。

    只要把决心下在杨凡这里,每一次的结果都没有让他感到失望。

    “杨卿啊,你说大明上百万的军队,两万万人口,为什么朝廷就这么缺少将才呢。三年一次武举考试,怎么就选拔不出人才呢。这让朕十分困惑。”

    杨凡有些踌躇,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容易得罪人。

    “杨卿尽可畅所欲言。今日这里没有外人。”看出杨凡有顾虑,闻言安慰道。

    “陛下,武举考试过于简单,和战场需要距离很远,考上武进士也没有带兵作战的能力。”

    崇祯闻言点头,武状元一般直接授副总兵。但他可不敢让武状元带兵出征。武举出来的人确实还需要历练。

    “臣读史书,发现历代名将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行伍出身,也就是从士兵一步步在战争中积累功劳,逐步升迁最后成为将帅。例如岳飞、韩世忠等人。他们从最底层士兵做起,一步步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将帅。他们深刻的了解军队是怎么回事。知道战争的基本规律。所以他们能打胜仗。”

    崇祯点头,认可了杨凡的说法。确实大明很多名将都是战争中锻炼出来的。

    “另一种,就是将门世家出身。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长期带兵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这些人从小耳染目睹,甚至被带在身边历练。从小就熟悉军队和战争。很多带兵的经验是从长辈那里获得传授的。这些经验都十分宝贵,都是一代代的官兵用人命和鲜血换来的。”

    崇祯点点头,这一条,他也能认可。杨凡说的非常的中肯。

    “武举先考策论,也就是兵书战策。再考弓马,主要是射箭、骑马、举重等比试力气的项目。考试按内容分为初九、十二、十五三场:第一场考试马射;第二场考试步射;第三场考试策论,也就是军事理论。考生的主要来源是武学学生以及各地官员推荐的熟读兵法、有勇有谋、武艺高强的“清白”人。”

    “但是,这些和军队、战场离得太远。一个合格的将军,需要懂得很多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武举考试是没有的。比如将军要懂地形,地形对胜负极其重要。也要懂天气气候,风霜雨雪、严寒酷暑都会对战争造成影响。如果是水师,不懂气象,一场暴风就会让舰船倾覆。”

    “按照大明的武举出来的人才。他们既不是格斗人才、又不是军事人才,既不是技术人才,也不是指挥人才。就是一些能骑马射箭比较优秀,能举起重物,有力气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做主将的。最多当个下级军官。”

    崇祯听的津津有味,继续问道:“杨卿觉得,武学应该学什么呢。”

    “如果陛下开设武学是以选拔军官为目的的话,臣觉得至少要学习以下学科。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财经学、军医学、车马学、火器学、船舶学、气象学、辎重学、地图学等学科。这些知识都是带兵作战所必须了解的。”

    崇祯第一次听说,作为一个将领居然要学这么多学问。他也不是很了解这些学问都是什么。

    “杨卿,能否简单说说,这些学科都是什么内容。”

    “陛下,战术学可以理解为如何作战的学问。军制学是军队编成和兵种配置的学问。兵器学自然是各种武器如何使用,如何配合的学问。筑城学主要是研究城池和工事、营垒如何建造,以及攻防方法的学问。……”

    崇祯听完,漠然良久,才唏嘘道:“朕看杨卿每战必胜,还以为作战很简单,原来里边还有这么多的说道啊。”

    “陛下,这些东西都是必须要了解的。但这些教条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军队是由成千上万的官兵组成的。所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才是军队的灵魂。很多时候,为将者必须时刻了解下属官兵的思想活动和动向。否则极容易出现问题。”

    “军队是暴力机关,军法森严。而军法的第一要务,就是防止士兵逃跑。百姓当兵就是为吃粮和领取军饷。他们的目的不是上阵送死。养家湖口才是目的。这是士兵的真实想法。如果士兵上阵就逃散了,就万事皆休了。”

    崇祯觉得杨凡说的在理,如果换位思考,当兵就是一个职业。没有人愿意用命去博。况且阵亡和伤残了必然被赶出军队,到时候生存和养家都是问题。

    听杨凡一说,崇祯也感觉十分棘手。如何防止官兵临阵脱逃,这可是大问题。

    “杨卿,你是怎么预防这一点的。朕看你的军队从来没有逃兵。你是怎么做到的。”

    “陛下,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应对方法。陛下可听说过二八律。”

    崇祯摇头道:“朕不曾听说,愿闻其详。”

    “十个士兵里,有两个是勇敢的。剩下的八个人都是随大流的。作战时,勇敢的人就会向前冲。而剩下的人就会悄悄地,不为人注意的,偷偷放慢脚步。以此拉开和勇敢者的距离。结果就是勇敢的人冲进敌阵,寡不敌众,全部战死。剩下的懦弱的人,就会一哄而散。也就打了败仗了。”

    崇祯倒吸了一口凉气。他第一次知道,底层的小兵小卒,原来也如此的奸猾。

    “杨卿,这可如何是好。”崇祯傻眼了,这仗还怎么打。

    天启年间,大明和建奴野战,每战必败,想必原因就在这里了。

    大明的将领打仗全靠少数家丁。可不就是这个二八律吗。家丁死光了,剩下的人全都跑了。

    “把步兵结成军阵,队列整齐,前后监视。有一人脱离队伍,立刻就能发现。落实前后左右相互监督的责任,把人牢牢固定在一排排的军阵中。不论是谁,畏缩不前的,转身逃跑的,都有监视的责任人。都有当场处决他的责任人。使得勇敢者不能冒进,懦弱者也不能后退。所有人必须向前格斗求生。”

    崇祯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打仗结成军阵的目的,居然是防止士兵逃跑和不出力。”

    他心里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人都跑了,还打什么仗啊。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