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大法官-> 番外二 番外二
- 记得曾几何时,每当有人提出对外用兵时,这朝中大臣十有七八皆是反对,当时整个宋朝的大战略,就往内收,思想层面也是如此,几乎丧失汉唐那种对外扩张的野心。
但如今这种情况显然已经得到改变,这刚刚拿下西夏、云州,马上又要开始对南边用兵。
大臣们也没有去反对,反而是支持的,可见这其实还是跟国力有关系,以前是能忍则忍,这口袋里面没有钱,干啥都心里发怵,现在腰包鼓鼓,你再跳一下试试看。
从战略层面来说,既然是要走向帝国霸业,这战争就不能轻易停下来,必须对外扩张。
如汉唐初期,哪年不打仗。
当然,对南用兵,主要还是为了迷惑辽国,其次才是削弱李朝。
还得针对辽国,布下疑阵,让辽国认为税币才是宋朝国力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司。
“我们已经研究过了,在雄州等地发行税币,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海运可以直接抵达我们与辽国的边境,而江南、福广也都在使用税币,所以我们可以将部分军饷换成税币,再吸引商人通过海运将粮食送到边境。我也已经跟三大解库铺商量过了,他们都会去当地建立解库铺,方便士兵使用税币。”
薛向向王安石说道。
王安石点点头,又向一旁的吕惠卿道:“目前海运是什么情况?”
吕惠卿回答道:“去年从福广、占城等地运送到登州的粮食,已经达到十万石,较之前年翻了一倍,损失目前只在百分之十,但较比起运河的损耗,这成本至少降低四成,因为海运主要是靠风力。
那是我们预计,朝廷决定支援占城,讨伐李朝,海商还会进一步增长。”
对南用兵,最为高兴的,莫过于海商,到底名义是以支持占城,但要支援占城,陆路上是行不通的,就只能走海上,一旦朝廷将钱用于海上,海上贸易必然变得繁荣起来。
王安石问道:“那事业署下面的各大运输集团,可有组建自己的海船队伍?”
吕惠卿摇摇头道:“暂时还没有。”
“为什么?”王安石诧异道。
吕惠卿讪讪道:“因为这些运输集团,还是以供应京城为主,但京城又不靠海,就是运到登州,也得通过河道运送到京城来,这路程是近不了多少,损耗也无法减少。
而且海上运输,依靠的是风,每年南下北上都是有固定的日期,但是京城的供应不容有失,所以,目前海上的都是商人。”
王安石道:“其实运输集团也可以拿钱出来,与那些海商合作,为以后做准备。”
吕惠卿点点头道:“学生知道了。”
正当这时,邓绾突然快步入得屋内,“王相公,三司使,吕尚书,我方才收到消息,海门县县令陈芝华被人状告隐瞒其父的死讯。”
王安石听得眉头一皱。
吕惠卿问道:“谁告得状?”
邓绾道:“是扬州检察院收到举报。”
立法会。
“随着税币渐渐普及,各地也传来一些假税币的案件,虽然都是粗制滥造,也只能蒙骗一些愚昧的村民,但不能任由这种情况继续蔓延下去。”
富弼缓缓说道。
司马光言道:“目前伪造税币,已经是定为死刑,但是根据各地情况来看,那些人都是亡命之徒,死刑对于他们而言,无法起到震慑的效果。
我们应该针对那些有家底的富商,进行管制。”
富弼问道:“如何管制?”
司马光道:“印刷税币的墨纸,与平时我们使用的不一样,普通人也用不上,我们可以要求这方面的商人,对于购买的客户,进行登记,否则的话,就要拿他们问罪,同时对于举报的,进行重赏,以及要求税务司、安全司对这方面进行严查,如此才能够有效的打击。”
张斐笑道:“要不要这么狠?”
富弼微微笑道:“不是还有其它方面考量么。”
“其它.哦,我明白了。”
张斐恍然大悟。
这也是为了迷惑辽国。
在商量完税币一事后,富弼又道:“此外,还有一事,也想征求各位的建议,就是关于西夏文字的问题。兴庆府皇庭传来一封信函,询问当地立法会,是否有决定使用哪种文字的权力?”
文彦博立刻道:“我朝已经不存在羁縻州制度,只有公检法,书同文,车同轨,这都是必然的。
而且,西夏当初之所以创造文字,乃是希望与我国和辽国平起平坐,这必须得废除,如这种事,也必须由朝廷决定。”
司马光道:“这事当然得由朝廷来决定,但是是否立法废除,我认为还当慎重,因为佛教在吐蕃、熙河、西夏等地盛行,而据我所知,当地佛寺十有八九都是采用西夏文字,这贸然废除的话,恐怕会引发当地僧侣的不满。”
文彦博道:“西夏就是通过佛寺来推广西夏文字的。”
司马光道:“但这已经成为现实。”
“我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不敢贸然决定。”
富弼稍稍点头,“不过这事必须要给出一个具体法案,因为以后还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说话时,他偏头看向张斐。
张斐道:“我赞成文公的书同文、车同轨,但是不是要采取秦朝的做法,我觉得没有必要。
秦朝之所以那么暴力,乃是因为其文化不在其余六国之上,而且秦国完全是暴力征服,所以不这么干,可能秦朝的制度,都会被六国反噬,法家解决问题,永远只有一条路径。
但我们大宋是完全不需要,就拿熙河来说,当地商人都在学习汉字,都在使用汉字,没有人再用什么西夏文字,因为他们不用汉字,就无法自主立契。在贸易方面,就是我们汉人主导,而汉人是不可能去学习西夏文字的。
朝廷只需要确定官方文字和官方语言,理由则是方便大家贸易,方便大家解决纠纷,不需要立法废除西夏文字,不用想也知道,这用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少,用不了几年,西夏文字就会销声匿迹。”
司马光也点头道:“我赞成张三之言,其实西夏文字也不过五千多个,还不到汉字的十分之一,且还是效仿汉字创造的,迟早会被取代,到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事业学院去慢慢普及,只要明确官方语言和官方文字,那就足矣。”
文彦博却道:“虽然二位说得也有道理,但那仅限于文化方面,而未考虑政治层面,秦国书同文、车同轨,也是避免六国死灰复燃,西夏亦是如此,西夏文字若是继续存在,就如同西夏的幽灵一直游离在河套地区,文字虽然无害,但难免会被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利用。”
司马光反驳道:“秦国的书同文、车同轨乃是为求统一,至于是否为防止六国死灰复燃,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以为文字并不是其中的关键,因为灭亡秦国的,不就是那楚霸王么。
关键还是如圣人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果西夏死灰复燃,那只能说明,朝廷的政策不得人心。而佛教在当地有着广大的信徒,采取强硬的方式,只会制造混乱,这不利于西夏安定。”
“你们不能只顾眼下,而不顾长远。”文彦博眼看自己是少数,又马上道:“反正我是坚决反对保留西夏文字,此非小事,必须要在立法大会解决。”
富弼见文彦博很是不爽,赶紧点点头道:“我本也是这么打算的,今日请你们过来,也只是听听你们的想法。”
由于文彦博的态度坚决,这事也只能放到立法大会上去说。
张斐对此也是赞同的。
回到最高皇庭,许芷倩立刻迎了过来,“富公叫你过去谈什么事?”
张斐坐了下来,“是否要废除西夏文字?”
许芷倩愣了下,道:“有了汉字,谁还会用西夏那极其复杂,且又毫无意境和美感的文字。”
张斐笑道:“但是西夏文字出来之前,汉字就已经存在。”
许芷倩道:“我听说西夏之所以要创造文字,纯属是想与中原分离。”
张斐点点头道:“所以我们考虑的也不是意境和美感,或者说笔画的多少,而是政治因素。”
许芷倩问道:“那你们商量的结果是什么?”
张斐道:“到时由立法大会来决定。”
许芷倩道:“那你怎么看?”
张斐道:“我认为西夏文明完全仿照中原文明,区别不是那么大,而且我们的文明是更加优秀,是全方面碾压,完全依靠经济、文明去潜移默化地改变,没有必要强行废除,但这种事需要考虑到很多层面,尤其是在政治层面,如果政治需要废除,那也没什么可说的。”
许芷倩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或许现在还有比这更加头疼的事。”
张斐偏头看向许芷倩。
许芷倩道:“京城的皇庭刚刚收到来自海门县县令陈芝华的上诉。”
张斐诧异道:“县令的上诉?”
许芷倩点点头道:“据说是那陈县令隐瞒了其父的死讯,被人举报到检察院。”
张斐问道:“他为什么要隐瞒?”
许芷倩道:“根据我朝丁忧制度,父亲去世,他必须要回家丁忧,但这肯定会影响到他的仕途。”
张斐点点头道:“对哦,守孝,那他以什么理由上诉?”
许芷倩道:“他说他对此不知情。”
张斐道:“既然不知情,那就不算隐瞒。”
许芷倩道:“但据说检察院找不到他不知情的证据。”
张斐紧锁眉头道:“你认为此案会打到咱们最高皇庭来?”
“有可能。”
许芷倩道:“因为赵相公多半会判陈芝华罪名成立的。”
张斐点点头道:“到时再看吧,到底我们现在也不清楚是什么个情况。”
傍晚回到家里,张斐又向许遵询问此事。
“我也是今天收到陈芝华的诉状。”许遵点点头道。
张斐道:“他是否真的不知情?”
许遵道:“这其实并不重要。”
张斐问道:“为何?”
许遵道:“在皇佑年间,益州的一名推官,因为不知其母去世,而被人举报,朝廷虽然查明他确实不知情,但仍然将他罢官。
原因就在于,朝廷认为他之所以不知情,乃是因为其没有关心他年事已高的母亲,这不能作为理由。
故此在此次立法中,立法会对此有详细的规定,在没有明确证据可以证明其实知情的条件下,可以给予一年的知情期,但是超过一年,无论是否有证据,都属于隐瞒不报。当然,一些特殊情况是可以豁免的,首先,此法也继承以往的制度,武将是不需要丁忧,而且边境重镇的官员也可以不丁忧,但必须要上报朝廷。不过,陈芝华的情况并不在其列。”
张斐道:“岳父大人这么一说,我倒是有些印象,当时我还觉得这法条有些自找罪受,毕竟这是家事,法律就是写得再复杂,也很难监督完善,更别说给出一個公正的答案。只不过那些老夫子们讨论地非常激动,包括富公也是支持的,我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许遵也是感慨道:“此事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张斐问道:“还有其它原因吗?”
许遵道:“就说我之前说得那位益州判官,他是在晋升之时,才被人弹劾的,许多贤臣、能臣,也都是倒在这丁忧上面,这已经成为朝堂斗争的一种手段。听说海门县在陈芝华的治理下,是发展迅速,尤其是陈芝华大力建设港口,开展海上贸易,海门县的税入较之两年前,已经增长两倍有余。
陈芝华在诉状上没有明说,但是他有暗示,海门县的税政比周边州县都要好得多,如果他回家丁忧,他的努力将付诸东流,是有人故意整他。
另外,陈芝华是王介甫提拔上的。”
张斐郁闷道:“这还真是挺复杂的。”
许遵道:“这事若真是闹到最高皇庭去了,伱可得慎重处理,我朝一直提倡以孝治天下。”
张斐点点头,“是,我会谨慎处理的。”
吃过夜饭后,一家人带着三个娃,在后院玩耍,如今张兴他们都已经长大了,喜欢到处跑来跑去,跟着李四、小桃他们玩游戏。
趁着高文茵、穆珍跟着孩子们玩耍时,许芷倩来到张斐身边,轻轻挽着他的胳膊,道:“我看你对这个官司,好像没有什么信心。”
张斐偏头瞧了她一眼,道:“不是没有什么信心,而是这种案件,本来就是最为复杂的,是大庭长无法决定的。”
许芷倩好奇道:“为什么?”
张斐道:“母爱子,子爱母,这种亲亲之爱,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共识。而守孝只是表达亲亲之爱的一种形式,为什么要有这种形式,其实就是将儒家思想的具体化。不然的话,任何思想都会显得非常空洞,也无法深入人心。
可随着儒家思想的普及,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理所当然,或者说它就是正确的。法律是无法判定一种属性就是正确的行为是违法的,尤其是这种行为,还是基于某种大义之上。”
许芷倩听得是一知半解,道:“那你怎么看?”
张斐道:“你还记得妫乡弑母一案吗?”
许芷倩点点头。
张斐道:“我当初是怎么处理的?”
许芷倩道:“你你是请了观审团来协助你判决。”
张斐点点头道:“可见此类案件,庭长怎么看,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怎么看,我是庭长,不是圣人。
我不止一次说过,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思想,但有趣的是,我们往往很难从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当你去其糟粕时,可能将精华也去掉了。
你信不信,如果贸然废除丁忧制度,这孝道就会慢慢被压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比我们个人所想象的要大得多。
就好比公检法,根据公检法的制度,可能会放过一些坏人,可当你想要补救时,往往也会将公检法最为精华的东西也给去掉。
说实在的,我并不支持丁忧制度,但是我在此案中,会更多的去尊重大家的看法,而不是依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决定。”
许芷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难道都不能对此进行完善吗?丁忧制度,乃是为求体现孝道,不能让它成为党争的工具。”
张斐点点头,又道:“但这不是大庭长能够去完善的,需要先有广大民意的支持,处理起来,可能会比较复杂。”
正版书铺。
“王学士真是妙笔丹青,言简意赅,辽人若见此文章,必奉为珍宝啊!”
张斐将文章放下,满怀钦佩地向王安石。
为了迷惑辽国,宋朝也是下了血本,从军事、行政、法律,以及宣传,各个方面来体现。
务求让辽国早日用上税币。
“行了。”
王安石道:“你如今都已经是大庭长,还犯得着拍我马屁么。”
张斐委屈道:“真心实意。”
王安石道:“你懂得鉴赏?”
“大家都说好啊。”
“.!”
王安石一阵无语,道:“宣传方面,你说行就行。此外,关于海门县县令一案,你可知晓?”
张斐点点头,“略有耳闻。”
王安石道:“这纯属政治迫害,陈芝华在海门县兢兢业业,当地税入大涨,可见当地百姓生活富足,若只因其不知父亲去世的消息,而将其治罪,这简直就是在陷害忠良。”
张斐笑道:“王学士,你这是在干预司法。”
“我是在跟闲谈,我可没有要求你做什么。”王安石又道:“难道我们的关系,生疏到只能谈公事。”
“当然不是。”
张斐呵呵一笑,又道:“但是王学士要知道,我只是大庭长,我没有拥有改变法律的权力,法律就是这么定的,我也没有办法,虽然我也觉得这有待商榷。”
王安石道:“你可是法制之法的创始人。”
张斐道:“但法制之法也是要基于儒家思想,这事你跟我说没用。”
王安石听出这弦外之音,道:“那得跟谁去说?”
张斐道:“百姓。”
“百姓?”
“对。”
张斐点点头,道:“如这种案件,舆论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此案中,最大的受益人是海门县的百姓。”
王安石道:“如果舆论利于陈芝华,你!”
张斐笑道:“这不合规矩。”
在朝堂之上,丁忧无小事。
很快,陈芝华一案,便在朝中掀起巨大的风波,甚至于令党争似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革新派是坚定地支持陈芝华,理由当然是他能力出众,在他的治理下,海门县的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且暗示有人嫉妒他的政绩,故而以此来打击他。
保守派则是认为,此事足以证明,陈芝华并非是为百姓,而是为求政绩,他如今为了升官,就连孝道不顾,他日若掌权柄,必将祸害苍生。
这舆论战,从朝廷打到民间,好不热闹。
这可将赵顼给急坏了,他现在可不需要党争来维护自身权力,他如今已经有足够的权威,他要干大事,夺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前不久才确定的,你们就跟我来这一套。
但他又不好说,因为关于孝道,他也得谨慎,然而,陈芝华的政绩斐然,非常迎合当下的政治需求,贸然舍弃,那些努力干活的官员会怎么想。
这左右为难,他只能把大庭长找来。
“此案必须迅速终结。”
赵顼很是激动道:“不能因为一个县令,而坏了朕的大计。”
张斐似乎早有准备,道:“陛下,此事只有一个办法。”
赵顼忙问道:“什么办法?”
张斐道:“动用陛下的豁免权。”
“豁免权?”
赵顼惊讶道。
他从未想过,他的第一次,竟然是给予一个县令。
张斐道:“如果最高皇庭判其无罪,无论我解释的多么完美,都会令丁忧的相关律法,变得错漏百出,我研究过丁忧的相关律法,本来就设计非常纠结,庭长可以去解释律法,但不能去破坏律法。”
赵顼没好气道:“所以你认为大庭长的判决,要胜过朕的圣旨。”
“当然不是。”
张斐道:“如果陛下是要下旨赦他无罪,那我也会阻止陛下的,但陛下是豁免,豁免是默认其罪行,这是不一样的。”
赵顼道:“大庭长是法律为先,可朕必须以孝道为先,如果你判了有罪,朕若豁免,你可知道朕要承受多大的骂名吗,那些老夫子会饶过朕吗?”
那些读书人,可是惹不起的。
张斐道:“但若陛下是为大宋子民而豁免他呢?”
赵顼听得眉头一皱。
张斐道:“陛下不是在包庇他,陛下还是承认皇庭的判决,认定其违法丁忧制度,只是鉴于其为海门县的百姓,带去富足的生活,无论别人怎么说,但对于陛下,这就是效忠,对于百姓而言,他就是一个好官,自古忠孝两全难,也只有陛下能够给予其豁免。
鉴于民间许多百姓还是支持陈芝华的,陛下若给予其豁免,一定能够争取大家的支持,也能够令那些官员更加忠心于陛下,这也是对豁免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赵顼沉默良久,叹道:“这事是最为棘手的。”
张斐直点头道:“绝对赞同。”
赵顼没好气道:“所以你就将此事扔给朕。”
“当然不是。”
张斐道:“我怎么可能让陛下承受这一切,自己却独善其身,虽然我会维持原判,但是我会给出自己的解释,我表明自己是支持陈芝华的,只是我不能破坏律法。”
赵顼又有些不好意思,“那也不必,如果朕要豁免其刑罚,又何必将你给拖下水。”
张斐道:“这倒无所谓,大庭长有自己想法,那再正常不过,又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这也能够让陛下的豁免,争取到更多舆论支持,同时,也能向立法会施压,要求改变这条律法。
目前正是用人之际,而且年轻官员更是其中的主力军,要是动辄回家丁忧,这会干扰到陛下的雄图霸业。”
赵顼点点头道:“不错,这法律必须要改,这种事年年都可能发生,只要出现此事,朝中必然是吵得不可开交,朕也不能回回都豁免他们,那样的话,不是包庇,也成包庇了。”
而那边赵抃显然是偏向保守派的,关键根据法律,也应该判陈芝华有罪,不能说你造福百姓,你就可以干违法的事,功是功,罪是罪,故此汴京皇庭还是决定维持原判。
但是保守派可不会半场开香槟,因为上面还有最高皇庭,对于张斐,他们真是爱恨交加。
果不其然,陈芝华立刻上诉到最高皇庭。
但张斐却给予驳回。
就连挣扎的迹象都没有了。
这令保守派是大松一口气,咱们的大庭长成熟了。
可革新派那边则是傻眼了。
大庭长变了。
不过,随后张斐就在报刊上给出自己的解释,他直接表明自己驳回陈芝华的上诉,只是在于自己不想破坏律法条例,仅此而已,他个人并不认同陈芝华应该受到这些惩罚,只不过法律是这么规定,身为大庭长,必须要捍卫法律。
并且,他还建议立法会应该重新审视这条法律,因为这其中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存在太多不可查证的盲点,存在着太多例外,这条法律要是落在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可能会成为罗织冤狱的帮凶。
立法会。
“哼!他这是以退为进,向立法会施压啊!”
司马光气不打一处来。
赵抃点点头道:“他这么一解释,这民间舆论顿时都倒向陈芝华。”
吕公著道:“还都夸大庭长恪尽职守,捍卫律法,铁面无私。”
富弼道:“其实他说得也有道理,丁忧引发的争斗,已经不是一回两回。”
司马光道:“人人都要丁忧,又不是陈芝华一个人,可为什么子瞻他们就能做到人人称赞,而陈芝华却做不到,他难道一点过错都没有吗?他若多关心父亲,又岂会不知,这可不是小事啊。”
富弼道:“在道德层面可以这么说,但是张三指得是法律方面,如今的法律不同以往啊!丁忧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做不到人人一样,相隔距离远近,职位高低,文武之别,身处何处,甚至于自己的意愿,官家的看法,全都影响到丁忧是否执行。没有哪条法律,会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影响,那又如何做到公平公正的判决。”
“这倒也是。”
司马光点点头,又问道:“那富公怎么看?”
富弼道:“要么就从大宋律法中移除,由政事堂来设定规矩,只是说不用接受刑罚,但政事堂还可以决定他们的去留,要么就是人人一样,并且制定严格的规定。”
文彦博道:“政事堂来决定,也会引发斗争,如果陈芝华真是受人嫉妒,那么谁在乎陈芝华是徒刑,还是苔刑,又不是深仇大恨,他们只在乎陈芝华的政绩,只要能够将陈芝华赶走,嫉妒他的人,还是会去告发,这得不到任何改善。”
富弼道:“区别还是有得,至少不会破坏律法的权威。”
正当这时,刘述快步走了进来,微微喘气道:“方才官家下达诏令,豁免的陈芝华两年徒刑和三十苔刑。”
众人一阵惊愕。
这反转来的,有些突然啊!
关键这是赵顼第一次动用豁免权。
所以,之前大家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
还能这么操作?
真是谁也没有想到,皇帝会去豁免一个县令,以前设计的时候,就是为皇帝豁免亲王、外戚准备的。
同时皇帝也给出自己的解释,我承认陈芝华的行为有违孝道,这是毋庸置疑,但是陈芝华作为官员,是恪尽职守,令海门县百姓生活富足,这可都是铁证,他是为朕效忠,而未能遵守孝道,朕必须给予他豁免。
王安石他们立刻站出来支持,饶是一些崇尚孝道,也都给予支持。
咱们忠孝各论各的。
之前张斐的判决解释,就已经使得舆论开始倒向陈芝华,这时候皇帝再出手,虽然一方面默认其罪名,但另一方面,则是承认其功绩。
这一点尤为重要。
因为如今官员的政绩,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税入上涨,百姓一定过得更好。
虽然没有具体证据,但是基于自身利益,百姓更相信陈芝华是一个好官,是不知情的。
舆论的倾斜,也令大家都思考起来,到底这丁忧制度,是否公平?
但大家也没有说守孝是不对的,他们只是针对这条律法进行质疑。
设计的不够完善,才让人有机可乘。
立法会承受了所有的压力。
“如果老朽没有记错,在讨论丁忧制度时,你也是在场的。”
富弼沉眉看向张斐。
张斐点点头道:“我是在场。”
富弼道:“既然你有问题,为何当初不提出来?”
张斐道:“富公明鉴,在立法的时候,我提得都是原则,确保大家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而不是具体条例的拟定,因为我没有多少经验,我不太了解一些法律对于民间的影响,我不敢妄下判断。
而我现在提出质疑,那也是因为发生了这种案件,我才觉得这条例有不足之处。”
富弼问道:“那你现在怎么看?”
张斐迟疑少许,道:“根据目前丁忧条例来看,我们都知道,其中操作难度之大,就只能适用于一小部分人,至少所有的百姓都不可能去遵守,他们丁忧,朝廷可不会养着他们的。
从这一点来说,这其实根本就不适用于律法,所以才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也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从思想层面上来看,这么做无疑是增加儒家思想的地位和权威。
这是政治和思想方面的诉求。想要做到两者兼顾,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改,就得考虑该以哪方面为先。”
富弼微微点了下头,只道:“还是等到立法大会来决定吧。”
其实这种事,任何一个人拍板决定,都会被骂得体无完肤,包括皇帝在内,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此案是大庭长和皇帝一起判决的,这也是第一回。
可见此事,只能是大家一起来决定。
而今年的立法大会,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收复云州,消灭西夏后,第一次召开立法大会。
有太多方面要商量。
许多司法官员都回来参加此次大会。
包括范纯仁、苏轼、齐恢、齐济、钱顗、上官均等庭长、检察长。
苏辙还是没有来,他现在在太原建设公检法,根本就走不开,蔡卞、吕大忠这些身在边州的也都没有来,不过他们都派了人过来。
从一开始就吵得是天翻地覆,毫不夸张地说,年都不过了,对于他们这些文人而言,这种吵架,那就是过年,多爽。
除了三十和初一,大年初二他们就来到立法会,继续吵架。
这年有什么过的,工作使我快乐。
在一番大吵之下,陆陆续续又拟定了一百多条律法,涵盖各个方面,包括贸易法,海运法,等等。
其中有三条是最为重要的。
其一,就是正式确定燕云十六州是大宋领土,理由就是朝廷废除了澶渊之盟。
其二,就是关于是否强行废除西夏文字,张斐、司马光这一派还是占得上风,主要就是熙河的成功,让许多官员认为不应该这么干,因为人家愿意跟着你,主要是因为公检法,是因为法制之法,但如果朝廷利用公检法,去设定一些非法制之法理念下的法律,这可能引发各族百姓的不安。
你今天能够废我习惯使用的文字,那你明天就能将我也给废了。
那边才刚刚平定,而且出力多数是党项人、吐蕃人、羌人,如今大家混居在一起,不能这么搞,真会出事的。
最终还是确定不立法废除西夏文字,你们爱用就用,但是立法确定官方文字、官方语言,后面还包括各种度量衡的统一。
但是在这些法律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没有“废除”二字,只有“官方”二字,并且还给出解释,就是方便大家贸易,你们私下爱用什么就用什么,但是官府只认官方规定的。
其三,也就是关于丁忧制度,这个是争论最为激烈的,支持和反对的,几乎是一半一半。但由于司法官员居多,他们从司法层面提出质疑时,对方也解决不了。
因为操作系数太难,假设我是荆州人,在大名府当官,按理来说,一年之内,是能够将消息送到,但问题是,谁能保证路上不出现意外,这个意外又怎么规定。
扩大至两年,至三年,坟头都长草了,你再回家守孝?
再说了,如果扩大至三年,官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什么时候回去丁忧,这是在维护孝道,还是在破坏孝道。
孝道不是人人都该遵守,为什么又要区分文武?
这文武还不好区分,比如说王韶,他是算文臣,还是武将,警司是算文臣,还是武将。
关键,在甘州的官员,到底要不要丁忧?
因为丁忧是没有算在基本法内的,不可能让人家吐蕃人回家丁忧,那朝廷派去那边的官员,怎么去算。
这是理不清的。
立法会也给不出一个具体解决方案,那司法官员怎么去判断,在公检法制度下,是不能各判各的。
最终,大家还是达成一个共识,大家都认同孝道,丁忧,只是由于操作不来,只能将丁忧制度从律法中移除。
但是后面是有补充的,不以惩罚来论丁忧,而以鼓励,看官员自己的意愿,如果官员要申请回家丁忧,若无必要理由,朝廷必须给予批准,并且发足额的俸禄。
不过规定丁忧日期为百日,而不是二十七个月,也就是俗称的三年。
其实在重新立法之前,就没有规定要丁忧多久,有百日之说,也有三年之说,主要是看自己的意愿,就是富弼开的头,他身为宰相,愣是回家丁忧了二十七个月。
他虽然是自愿的,但他可是富弼,地位、威望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率。
而在当初立法的时候,富弼刚好又是立法会长,他虽然没有要求跟自己一样,因为他向来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大家都认为应该效仿,才规定二十七个月。
但这是在冗官的前提下立法的,当时的情况,不是特殊差遣官,不怕找不到人补,由于后来的官制改革,知县、知州权力都是很大的,不可能随意撤换的,如果这些人回家丁忧二十七个月,朝廷还必须鼓励,那这会出问题的。
所以,是基于这一点,调整到百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