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守村人-> 第六百三十六章 欢笑曾忆战争痛

第六百三十六章 欢笑曾忆战争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嗡嗡嗡……’蒸汽机在努力地发着电,整个石臼湖,包括斜对岸的百姓全跑过来等着吃席。

    大家看着电灯,又望向远处那两个不知疲惫,始终收大豆的大家伙,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明天把那个什么耕的机器组装上,帮大家把收完大豆的地给耕好,准备种冬小麦。”

    朱元璋见百姓那种吃惊的神色,心中高兴。

    大明缺少人口,许多地在那荒着无人耕种,越荒越没人愿意种,越不种的地越不好。

    尤其是周围一片地方没有人家,那么就没人跑到那个地方自己盖的房子生活。

    现在有了好用的机器,派军队过去都可以,反正不需要大量人手。

    “咱们两个村子的人,可算是能歇一歇了。”黄里长也开心,谁愿意弯着腰用镰刀割豆秧?

    豆秧比小麦和水稻难割,第一天从早割到晚,第二天醒来浑身酸疼,咬着牙也得去地里继续割。

    如果种二十亩地的豆子,就得割上一个月,一天两亩是最好的时候计算的,天天割,身体扛不住。

    一个月显然不行,耽误种小麦,那么家里的老人和媳妇儿、孩子都得上阵。

    现在好了,等着这边的两台设备,还有另一边的一台设备帮忙。

    三台大家伙,一天就能割出来五百亩,大家看看哪个地方的不好用机器去割,一起拿着镰刀给解决掉。

    “陛下,咱留下人手,再组装两台吧!把零件用上,与其放着零件,不如给大家使唤。”

    里长盘算一下,还有不少地,种大豆的时候这边的人富裕了,舍得下种子,估计今年等着收,都可能要雇人。

    这大面积种植,没有设备真干不动,能把人活活累死。

    “你村子那里也要收大豆了,难道让咱的人拿着镰刀给你收?哎呀!这个仗打的,天灾人祸,把人打没了、地打荒了。”

    朱元璋提起下丘村,那里还有大片的大豆种植呢!那里的大豆会当成种子给别的地方,产量就是高。

    “下丘村有冶炼的地方,咱们的工匠多,到地方用小蒸汽机做点设备,数量多了,效率一样高。所以咱们要珍惜不打仗的时候,看看何处不安稳,尽量提供吃的和穿的。”

    里长有办法,只要有工匠和材料,其他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同时他跟着说战争的事情,这场战争打了十七年。

    而且打仗之前属于天灾不断,黄河都决口,干旱的地方干旱、发水的地方发水,加上官员腐败,终于有人承受不住了。

    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土地都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兼并严重。

    一番连续战争打下来,各路军队跑来跑去,他们路过村子和县城的时候保证有人手上不干净的。

    不参与的百姓想好好生活是不可能的,赶上夏天要收获冬小麦的时候,一路军队路过,正愁没有粮吃,顺手就把地里的小麦给收了。

    如果来的军队晚了一个月,看到小麦已经收完,更好,不用自己收,去敲门喊老乡。

    在这等情况下,百姓不愿意种地,种了自己吃不到,还白白受累搭种子,干脆咱也参军打吧!

    接着就是等各方势力形成,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稳定后方,这时百姓才算安稳。

    然后这些势力再打,有一个胜出,其他地方的百姓又完了。

    当下是大明建立的第五个半年头,算六个吧!百姓在努力地恢复着战争留下的伤疤。

    里长的意思是,现在朝廷粮食多了,可以给穷的地方发一部分,怎么发需要一些智慧。

    直接给人家百姓显然不行,百姓不能习惯了不劳而获,可以通过表彰,或者让百姓干一点百姓自己就要干的活儿,给他们提供饭吃,再额外给粮食当工钱。

    比如一个村子前面有条河,河上的桥年久失修,百姓早想修了,一个是没有大的木头材料,另一个是不会。

    这时把粮食和工具、材料给百姓,要求百姓干活,不干不行。

    百姓一看,呀?给自己村子修桥?然后给自己饭吃,最后给粮?太好了,那还有条路,咱也想修……

    如此百姓出行方便,粮食增加,再有人找他们造反,他们绝对不答应,眼看好日子来了,造反有活路?

    ……

    本地的百姓不知道他们的陛下跟下丘村的里长说的话题多么沉重,他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

    这篝火都是他们自己割的大豆的豆秧点的,豆秧好烧,喂牲口不差这一点,机器收的不能烧火,碎了。

    晚上全是鱼,蒸的、烧的、炖的、煎的、炸的、烤的……

    朱棡也吃到了松鼠鱼,朱闻天给他做的。

    “还是江南好啊!不冷,换成北地,现在许多地方就凉,再过一个月晚上在外面呆不住的,能冻死。”

    朱樉刚吃完一条用面包渣裹着炸的鱼排,评价起南方和北方的气候。

    现在石臼湖的所在,晚上还热呢!别看大豆都枯黄进入收割的时候,不冷。

    朱标喝口酒:“今年北地的牧民应该容易过冬,咱们留下的东西多,一夏天加上秋天,盐保证不缺,甚至还能供应到别处。”

    “他们冬天能够进到土堡里,牲口多就在外面搭好牲口棚子,土堡周围有水,种了粮。

    到时候咱派一支队伍过去给他们送点东西,比如蜡烛和护肤品,还有棉布,他们不种棉花。

    还有啥?肥皂和香皂?文房四宝?对,药材,治疗伤寒和风寒的药材,他们也总坏肚子,又可能会打喷嚏、发热。

    加上茶叶,发酵的和不发酵的全给他们送一些,绿茶喝着也不错。”

    朱樉盘算起为北地的牧民提供什么东西好,去年他在那里呆着,与牧民们同甘共苦。

    今天他回来了,牧民们依旧要过寒冷的冬季,他总觉得大家是‘朋友’,自己这里东西多,啥都不缺。

    那么应该给牧民们送,以后说不定还要过去,比如说陪三弟去看封地,顺便往北走走。

    朱标听着二弟说,同样跟着想,补充:“竹筒和油纸的水果罐头、果干、果脯、尤其是单独的冰糖,想来他们爱吃,整天喝奶,不够甜。”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