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一百五十七章 铸造厂

第一百五十七章 铸造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寻常的一天。

    燕王府大门前,穿着工工整整武袍的老将,看上去年近六十,但精神饱满。

    几名侍卫见到此人,都不认识他,上前询问。

    “老夫孙岩。”

    老将大方的说道,众侍卫还在盘查腰牌,从门房中小跑出来一名门官。

    “你们连他也不认识,长眼睛没有。”斥责了几名侍卫,那门官笑脸相迎。

    “孙老千户,快请快请,王爷可是专门吩咐过。”

    “有些日子没见王爷了。”

    老将感叹道。

    一代新人换旧人,以前谁不认识他。

    “铁打的王府流水的兵,二十几年都是如此,不过王爷一直记得你呢。”

    两人从侧门进入王府,留下几名面面相觑的年轻侍卫。

    千户有什么了不起。

    指挥使在王府面前都得低头。

    朱高炽已经想起了孙岩这个人,同样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但是有些区别。

    他是唯一一位致仕的武官,已经脱离旋涡多时,本可以颐养天年,在得知燕王造反,主动重新出山,为朱棣打仗的老将。

    并且为朱棣打下了不少的胜战,起了不小的功劳。

    更可谓是忠心耿耿。

    把辽东之事托付给他,朱高炽心里松了口气,此人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爷!”

    孙岩声音如雷,上前就要磕头,被朱棣一把拦住。

    “孙师傅,孤想念你啊。”

    朱棣以晚辈自居。

    朱棣就藩北平之初,年轻的时候举手无措,孙岩为他前后奔走保驾护航。

    “炽儿,上前拜见孙师傅。”

    朱高炽恭敬的拱手行礼。

    “使不得使不得。”孙岩让过一边,不敢受朱高炽的礼。

    “大公子声名鹊起,北平内外都夸大公子仁德,老夫身居乡间也常听闻。”

    孙岩向朱棣夸道。

    朱棣笑得合不拢口。

    几人落座后,出乎朱高炽的意料,朱棣直接把目的告诉了孙岩,请他重新出山,奔赴金州。

    “父皇下旨,让孤监管流放罪民。”

    “而金州蛮荒之地,本不该劳动孙师傅,可思来想去,只有把此地托付给孙师傅,孤心里才安定。”

    孙岩知道此事没有这么简单,不会像燕王说的这么轻易,可他没有多问。

    “王爷既然有召,老夫必定相随。”

    “哈哈哈。”

    朱棣大笑。

    并没有多余的解释,过多的解释,才是怠慢了孙岩。

    “金州屯田不难,难得是如何防范倭寇。”朱高炽趁机说道。

    “伱有什么想法?”

    听到朱棣的询问,孙岩对大公子的看法又提高了不少。

    燕山卫都在传,王爷信任大公子,诸事托付大公子处理,看来传言不虚。

    “皇爷爷下海禁,禁的是远洋船只,对远洋船只做出了规范,限制有商人贪图海贸之利,把我朝的粮食金银流出。”

    “实际上,真正受到打击的,是当地的渔业,及国内的沿海贸易。”朱高炽指出。

    朱棣否决。

    “你不懂大海,大海极为凶险,而渔民渔网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鲜鱼也不易保存,极易腐烂,即使没有海禁,出海捕鱼的人也不多,主要还是内陆江河以水为生。”

    “但是技术会进步呀,中华重工的成立,年余来就有众多的新技术。”

    “大海资源丰富,以当前的技术的确带来不了大利,可等技术进步后,光大海不可技术的鱼,能提供多少粮食。”朱高炽解释道。

    孙岩安静的看着燕王父子。

    大公子的确与众不同,旁的人可不会和燕王争论,顶多是劝服。

    朱棣觉得朱高炽有些异想天开。

    对于大海,朱棣不认为长子比他更懂,于是仔细的说道。

    “渔业本不丰,而倭寇从前朝就已猖獗,屡禁不止,因为倭寇有利,而我中国无利。”

    “所以你皇爷爷禁止出海,杜绝倭寇获利,加上军事打击,双管齐下,我朝才逐渐消弭倭寇。”

    “倭寇本已平息,不知为何今年又起。”

    “如果不加以禁海,海上无法防备,倭寇从沿海屡次获利,尝到了甜头,哪怕军事打败倭寇,也禁绝不了,反带来大患。”

    “至于海贸之事,你更不懂。”朱棣自信道。

    “从旧汉西域通商,到故宋海上与波斯等国通商,此远洋之利,早已随着和蒙古人的战争,蒙古人征服了花剌子模,中断了贸易。”

    “而我朝并不禁沿海贸易,与南蛮诸国的通商仍在进行,但要防备商人走私帖木儿,所以禁止民间通商。”

    朱高炽了然。

    不愧是下诏七下南洋的主,的确对海上贸易有一定的认知,看法并没有错。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汉朝陆地上的丝绸贸易逐渐示弱。

    唐宋的海上贸易,主要对象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中西方的中转站。

    把东方的商品,不光是留在本土贩卖,也运到西方去卖,中国的商人主要在东南亚,后世印度一带。

    到了元朝,蒙古人征服了阿拉伯,因为战争,自然也就终止了与西方的贸易。

    明朝建立。

    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蒙古人在阿拉伯,印度的势力并未消退,所以海上远洋贸易是行不通的。

    一直要到十五六世纪,蒙古在世界的舞台衰落下去,西方人才突破了这个枷锁,来到了东方。

    但是东方北部的草原,是蒙古人的发源地,可没有西方这个便利,一直纠缠了两三百年。

    所以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大明的海上势力,主要停留在东南亚。

    总之。

    明初的世界形势,不要想着远洋贸易。

    因为世界都陷入了黑暗。

    阿拉伯等地区不提,西方还处于愚昧的中世纪,互相征伐之中,自己都养不活,没有商品没有金银。

    能摸得着的只有南洋极少特产地区的贸易,例如香料,是大明需要的。

    日本还处于战国,朝鲜刚刚结束内乱。

    但是朱高炽看重的是渔业。

    “渤海是不同的。”

    “渤海风平浪静,渔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渔业。”朱高炽向朱棣强调。

    朱棣摇了摇头。

    “你怎么解决倭寇?不解决倭寇,发展沿海捕鱼,岂不是为倭寇提供了利益。”

    打到日本。

    朱高炽把这句话压下了心里,这个想法不合时宜,以目前的生产力,太不成熟。

    而不能从根上解决倭寇的来源,看起来的确只有禁海之策。

    “那就诱之,再狠狠的消灭他们。”

    孙岩突然说道。

    朱棣和朱高炽不约而同望了过去。

    “把他们诱惑到陆地上,一举歼灭他们,让倭寇不敢来犯。”孙岩沉声说道。

    这是个笨方法。

    虽然如此,可也只能如此。

    因为永乐年间,金州就是用的这个方法,用空城计把倭寇诱惑到陆上,全歼了数千倭寇,保证了辽东数百年的海上太平。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海军。

    用大量的战舰,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去倭寇捉迷藏,通过时间来逐渐压缩倭寇,一艘艘的消灭倭寇。

    这个法子也是笨方法。

    朱棣来了兴趣,和孙岩谈起如何把倭寇诱惑到海上,军略之事,朱高炽闭口不谈,侧耳旁听。

    他是希望能把倭寇尽快消灭的,不然他在金州建林场,矿场,船厂的计划就无法展开。

    目前来看,只能指望朱棣和孙岩。

    不久后。

    老将孙岩赴任金州中左所担任千户,等待朝廷流放到辽东的第一批罪民。

    朱棣安顿好了孙岩的事,正准备叫来长子,何他谈谈心,让他收敛些,却得知长子离开了北平。

    “比咱都要忙啊。”朱棣忍不住咋舌。

    有点父皇的影子。

    想到此处,朱棣内心得意,也就暂时放下了此事。

    从密云到北平,途径怀柔,顺义各县,长达一百六十余里,支线五十余里的铁道,率先通车了。

    打仗的事交给朱棣,能不能把倭寇一举歼灭,朱高炽也指望着朱棣,他离开了北平北上密云,成为了这段铁道第一个客人。

    “咔嚓咔嚓。”

    马车夫各个都是人才。

    身高体壮,控马技术娴熟,一般人胜任不了。

    两节铁道马车,平稳的在铁道上迅速行驶,上面乘坐了朱高炽和二十余中华重工的头头脑脑。

    中华重工已经不是普通的工厂,而是一座含军户和民户的,军商结合组织垄断集团。

    “打通了运输通道,密云铁矿和密云铁厂,即将迎来市场的爆发,下一步就是彻底挖掘出潜力。”

    朱高炽的桌前,坐着周世丰等人。

    隔壁的桌子,坐着朱能,丘福等武官,都等着汇报工作。

    周世丰翻着厚厚的计划书。

    冶铁厂主要是把铁矿炼城铁料,铸造厂是把铁或者钢铸造成想要的铁器或者其它形状。

    后者可以看做民间的铁匠铺。

    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进城,在城中的铁匠铺过夜,铁匠把铁料烧红不停锻打成形。

    例如前年朝廷下诏,运十万斤至陕西给与各卫,速造兵器,以备去年北征之用。

    “小王爷是想我们自己建造铸造厂吗?”周世丰边问边合上计划书。

    “还在犹豫中。”

    朱高炽笑道。

    自己办铸造厂,和促进民间铸造厂各有利弊,一时间很难下决定。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