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基建的底气 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基建的底气
- 北平真定府。
农具的价格一年比一年低,算下来,价格低了三倍不止,而且种类越来越丰富。
百姓们对购买农具的热情被刺激了起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舍得出钱买大量的农具。
城市中,托运蜂窝煤的车辆多了起来,市民习惯了使用蜂窝煤生火。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蜂窝煤的价格也一年比一年便宜,比购买柴火的费用,要低了整整一倍。
而镇定府不少的人口,前往了北平打工,每年的工钱,要比在农田得到的更多。
一户人家十五亩田。
除去税负徭役,以及全家的生活开支,能剩个三五两银子,已经算是节省了再节省。
遇到个生病嫁娶丧葬,几年的储蓄就没有了。
而打工的话,一个人一年就有十两上下的工钱,省吃俭用下来,等于家庭的收入直接翻了一番。
造成了镇定府巨大的变化。
一户人家中,总得有人出去打工。
年结时分团聚,一家人丰衣足食,能买得起炮竹在自家大门前燃放,红红火火一般的好日子。
而仍然一家人留在田地,靠着田地收成过日子的家庭,只能羡慕的看着邻居。
哪怕是再社恐的人,也只能硬着头皮,请邻居介绍个门路,带着他或者自家的儿子一起去打工。
至于中华重工在真定府开设的工厂,例如农具厂,造纸厂,铁道站,工程队,包括蜂窝煤协会建立的蜂窝煤工厂等,能留在本地工作的当地人,那自然是最好的。
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无法吸收,只能达到十之二三,所以大部分的富余劳动力,仍然需要去北平。
老百姓们手里有钱了,市面上的商品也丰富了,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
这是工业化之后的必然。
不知不觉间。
洪武二十八年,从春夏到了秋季,一年中最抢天时的劳动开始了,不少的工人从工厂请假回来,用最快的时间收割完田地里的麦子或者稻谷。
因为农作物的不同,所以秋收的时间从八月到十月不等。
人人手中都有农具使用。
中华重工制作的大量耐用便宜的可以打谷子的机器,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
虽然很早就有了打米的机器,可是因为成本和推广问题,许多的百姓,仍然采用手工臼米的办法。
这件农活可以说是妇人最怕,最费时间,又只能硬着头皮干的农活,常常让半大小子们痛哭流涕。
现在没有这个苦恼了,只需要把粮谷倒入机器中,人们用手柄转动,带动机器内的部件。
轰隆隆的哗哗响,打出来的就是壳米分离后的,源源不断的白花花的大米。
这项原本需要一年四季,每个月都要花上几天,让人痛苦不堪的农活,变成了只需要一天,在孩子们看来还是很好玩的事情,就能干完的农活。
各种各样的农具,代表了各种的技术,缩短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解放了人力。
工业规模越大,让成本越便宜。
而地下矿场资源以目前地球的储量,对大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无限”的。
只要保持满足人口能吃饱肚子的水平,也就是原来的农业基础上,发展的上限是无限的。
这就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本质区别。
土地产出有上限,再多的人口也无法让土地种出更多的粮食,但是更多的人口,可以投入到工业中,创造出更多的工业生产。
只要保证一日三顿饭的前提下,工业可以吸收无数的人口。
这是人类从柴薪时代,变为煤炭时代,预示进入工业化,闻所未闻的大变革。
一千年前的人吃的是大米,一千年后的人吃的同样是大米,但是每个人使用的商品数量发生了质的变化。
“叮铃铃。”
真定府的站台上,从铁道马车的车厢中,下来不少的人群,随着打工人数的增加,乘坐铁道的乘客直线上升。
再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站台上只有寥寥无几的数名乘客。
当然。
真定府铁道站台是个大站,也是乘客多的原因。
从车厢中下来的人,一半以上穿着中华重工的工服,人们习以为常,当做了常态。
因为中华重工的规定,成衣铺子不敢对外售卖中华重工的工衣,但是对小孩子可以卖。
所以街道上,不少的小孩,穿着仿造中华重工工衣的童装,甚至在左胸口也绣了只燕子。
两名穿着中华重工工衣的工人,拎着黄皮公文包,随着不少的人往城里方向走去。
“请问是张千户家吗?”
两人敲了敲门,不一会儿,院子大门被打开,一名妇人看到陌生人,好奇的问道。
“你们是谁,找我们当家的有什么事?”
“你好,张夫人。”
一名年龄大的工人,礼貌的拱了拱手,很客气的说道:“我们是中华重工调研司的。”
两人自我介绍一番,只说要找张千户,但是没有透露要做什么。
几人说话间。
一名婆子和丫鬟,抱着一个婴儿,牵着一名孩子走了回来,好奇的看着妇人。
妇人见家里的人回来了,这才请了两人进去坐。
妇人请了邻居帮忙去跑腿,一个时辰后,在卫所衙门当班的张武赶了回来。
几人寒暄后,张武连忙引着两人去了他的书房。
张武原来是燕山右护卫的百户,后来在小王爷监管北平府时,由小王爷的调动,来到了真定卫当千户。
现在北平诸卫的变化很大。
燕山卫不少将领外派了出去,而不少外面的将领,调任到了燕山卫,这种调动很频繁。
“因为初来真定,家中简陋,还请二位海涵。”张武得知眼前两人不光是中华重工的身份,还有舍人的身份,脸上显得非常客气。
“张千户和我们不是外人,一家不说两家话,我们此次来叨扰张千户,因为张千户入了名单,邀请张千户前往密云石匣营,共同参与对新式火器的评测。”
新式火器要装备在石匣营,张武做为从燕山卫出来的将领,不光深得王爷信任,也受小王爷重视。
而张武也知道小王爷不简单。
看起来北平诸卫将领的互相调动是平常的事情,可张武看出来了,从燕山卫派出的将领赴任的地方,是对中华重工不支持,或者态度抗拒的将领。
而调入燕山卫的将领,多数被冷藏了起来,少数才是真正得到重要,对小王爷的手段,张武就很服气。
“抵达石匣营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要在那边呆几日?”张武问得很详细。
他初来真定,家里的事情顾不上,一门心思扑在卫所中,正是关键时期,不希望离开太久。
两人连忙笑着解释,“如果张千户抽不出时间,并不是一定要张千户去一趟。”
对不同的将领,他们二人的态度也不同。
张武属于根正苗红的那种,能交好就要交好,不能交好也不能轻易得罪。
“张千户这里是我们邀请的最后一站,所以时间很急,定在三日后,参与的时间,大概也是三日左右。”
张武听完后想了想。
真定府的首府,也就是后来河北的石家庄。
从真定府到密云,大概有不到八百里的路程,铁道马车长途运输时,大站会有储备的马匹用来更换,以保证马的健康和寿命。
受限于铁道环境,沿途站点的停靠,以及马匹储蓄量等因素。
现在的铁道马车速度,需要两个日夜,也就是说他还有一天的时间来安顿诸事。
张武同意了邀请,答应去密云,并提出留宿二人,二人谢过张武的好意,但是没有留下来。
两人也没用王府的堪合去驿站,而是用中华重工的名义,在真定站歇息。
他们二人需要明天一早乘坐铁道马车赶回北平,提交确认后的名单。
朱高炽带着人视察坐落于保定府的焦炭炼制五厂。
“炼制一百斤铁,只焦煤的需求要五十斤,不提北平各行对铁料需求的成倍递升,光三省铁道建设计划,用铁量高达七千万斤,也就是至少四千万斤的焦煤。”
“算上整个市场的需求,以及对明年的计划准备,焦煤的年产量,要在今年达到三千万斤。”
王本越来越像一名掌柜,至于原来的技术,此人已经转变了道路,不再是纯粹的技术人员。
对王本提出的计划,朱高炽认为是合适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口和面积,勉强等于一个山东加上北平,而且发展不是调控的,有很多不足之处。
那时候英国的煤炭产量在五千万斤以上。
而现在不光是北平,加上陕西和山西,以及和南方市场的合作,光一个铁道计划,和原本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有本质的区别。
大基建大工业,代表了大投入。
只有国家力量加入才能支撑起来,哪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环境,也是承担不起的。
“不光要满足焦炭的生产,焦炭炼制过程中的附属物,也要大力重视起来。”
朱高炽补充说道。
煤油煤黑等不提了,附属物氨水蒸馏后的化肥,同样是朱高炽看重的。
每炉三万斤煤炭,炼制出一万八千斤的焦煤,在生产过程中,每天可以得到七百二十斤的氨水。
五千万斤煤炼制成三千万斤焦炭的过程中,可以制造出数百万斤的氨水,对农业的作用不言而喻。
这也是朱高炽敢大踏步,推动大基建的重要底气来源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