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高炽的声望无以复加

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高炽的声望无以复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袁容离开北平的第二日。

    调研司送来一段社会报告,是调研司花费了大力气,派出了许多的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北平各地,甚至金州,大漠。

    递交给小王爷的报告,是经过压缩和整理的,仍然长达数十页,不是轻易可以看完。

    朱高炽翻了几页,对着研发司的管事露出笑容,“这份报告很详细,上面补充了许多数据,目前来看,是一份不错的报告,我会认真看完的。”

    研发司管事得到小王爷的认可,虽然还不是最终评价,也忍不住的兴奋。

    “这份报告不是属下一个人的功劳,有许多的人才为之努力,才能完美整理出来。”

    朱高炽对这个说法,表示赞同。

    中华重工几年的建设下来,已经涌现出了许多各方面的合格的人才。

    换句话说,就是合格工人。

    无论西方学者如何美化西方识字率,但是各种学者的言论,充满了矛盾。

    甚至有学者说英国工业革命前夕,识字率在三成以上。

    面对这些杂乱的说法,是无法达成一个观点的,也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公认的答案。

    但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

    印刷业可以表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识字率的水平。

    中国的印刷业,无疑超过整个西方,特别是在宋朝,可以说是整个西方之合。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独立完成的。

    不只是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除了英国,世界都错过了工业革命。

    论文明和技术,在西方被人们鄙视为乡巴佬的英国,偏偏独自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其中的原因探究很复杂,但英国的地理资源环境,无疑为英国提供了关键因素。

    那么在其他方面,从识字率上,大明是超过英国的。

    毕竟大明的读书教育,是有明确法律规定,并鼓励私学,乡绅在家乡创办私学,是中国地方的风俗。

    这个风俗,直到清朝被杜绝。

    要到太平天国以后,消灭了南方的满城,诞生了汉人军阀,这些汉人军阀又促进了南方乡绅势力的恢复。

    太平天国以后,南方的私学得到恢复,增加了大量识字的人,为进步青年提供了土壤。

    这些进步青年,又为革命提供了支撑力量。

    所以教科书上说,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南方满城的消亡。

    现在是明初。

    识字率的提升,为中华重工人才踊跃出现提供了扎实的根基。

    这些都是因果关系,互相影响的。

    调研司的管事见小王爷没有让他离开的意思,安静的呆在一旁,朱高炽拿起这份报告,认真的看了起来。

    “从洪武二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八年底,五年中,北平人均收入增加了一点五倍。”

    数据来源于洪武二十四年前,各行各业的当时的收入水平。

    这份数据采样不够完整。

    但是朱高炽没有奢求太多,能有现在这个水平,已经是很好的表现,没有指望达到后世的水平。

    调研司是极重要的部门,让朱高炽全面了解中华重工内部,以及中华重工带来的社会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掌握现在的成绩情况,通过各科的成绩,来判断下一步发力的方向,决定社会生产资源往哪方面倾斜。

    如果他想要二十年或者三十年,让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就必须这么做,否则会经历更漫长的时间。

    在西方学者看来,世界绝大部分时间只是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包括中国清朝。

    但是呢。

    在西方学者的著作中,专门把中国宋朝之后,与宋朝之前区分了出来。

    宋代中国之前或许存在着实质性和半永久性的人均GDP增长,但在宋之后,这些增长阶段却总是在经历少数几代人后便逐渐消失了。

    提出高均衡水平上停滞这个经济词汇,是后世西方学者,专门针对中国宋朝以前的突出表现,且宋朝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所提出的现象。

    如果不专门特指出来,那么西方学者提出的理论就无法完美。

    其实很好理解。

    宋朝以前,中国文明没有消亡,所以一直在发展,从农业到技术,都在进步中。

    宋亡以后,文明成果要么停滞,指大明,恢复而已。可明朝亡了后,恢复也终止了。

    元清则没有,至多也就增加了人口,和其余土著地区,包括工业革命前的西方一样,社会生产力没有增加,只是增加人口。

    西方的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所以西方学者用1800年,当做时代的分水岭。

    而中国宋代以前,技术是不停进步的,每个朝代都有新的技术诞生,并出土实物和书籍。

    也就是GDP实质性增长,又随着战乱而波动,毕竟哪怕是三国时期,技术也有增进,所以对于这种时期,叫做半永久增长。

    西方人对中国的研究,一直都是处于第一阶梯的,哪怕在后世也是如此。

    “调研司接下来的主要方向,以调查北平全社会,农业人口,工业人口,卫所军户,工厂军籍工人为主。”

    朱高炽吩咐道。

    调研司管事连连点头。

    “后面的内容,等我看完后,我会让人找你来。”

    听到这里,调研司管事知道自己可以离开了,拱手行礼后,离开了朱高炽的办公室。

    过了三日。

    朱高炽招来周世丰,蔡文,徐宁,马林等人,提出了一项新的计划,向军户经济合作社的合作对象,发农业补贴。

    军户经济合作社的规模,包含了三万户军户。

    “为了提高军户合作社,广大合作军户的利益,中华重工应该给予每户,根据相应情况补贴的原则。”

    听到小王爷新的要求,众人一头雾水,谁也不明白其中的原由。

    “例如最基础的,一户养三头猪的军户,可以补贴价值五钱银子的粮票,按照这个基础来施行。”

    按照这个方法,中华重工要补贴至少两万多两银子出去。

    两万两银子很多。

    古云万贯家产,形容家产极其丰厚的人。

    一两银子等于一贯,一万两就是一万贯,那么可以等同马云。

    也就是要为这些军户,补贴两个多的马云出去。

    当然,换算不是这么简单,只是一个形容而已,当不得准确。

    再简单的说。

    就是变相的家电下乡。

    中华重工许多的项目,例如三省铁道计划,耗费的资源以千万计算,对比区区两三万两银子,显得杯水车薪。

    但其中的性价比是不同的。

    中华重工这回拿出的是真金白银。

    朱高炽如此想到,却又突然觉得不太准确,又不能这么说,应该是粮票。

    粮票虽然等价白银,也也不是这么简单的兑换原理。

    总之。

    这是建立在调研司的报告上,朱高炽制定出的规划,也算是让农业人口,享受工业发展红利的手段。

    还可以说是均衡贫富差距。

    其中蕴含了许多的理论,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那么眼前的这批人。

    哪怕如周世丰,也不太理解小王爷的想法。

    他甚至认为,难道是小王爷出钱买人心的意思吗?

    明明不是这个理论,可按照这个道理讲,偏偏还又说得过去,是这个事实。

    总之。

    在朱高炽的要求下,几大部门合作,通过合计后,军户经济合作社,向合作的军户下达了这个通知。

    一两银子啊。

    白得的。

    中华重工工人,一个月的工钱,谁不愿意?谁不高兴?

    确认无疑后,军户掀起了高潮,人们纷纷夸赞中华重工,盛赞小王爷仁义。

    价值一两银子的粮票,许多人没有存起来,而是兴致高昂的进城,去城中的供销社购买商品。

    北平这些年来,军户的地位提高的太快了,令许多人应接不暇。

    北平大剧院军人救人牺牲的新戏,开始在各地巡演,刚好军户经济合作社社,又发生了向军户发补贴银子的事。

    一时之间。

    军户成为了香馍馍。

    迎娶军户家的女儿,把自家女儿嫁给军户,已经成为了普通百姓愿意的事情。

    当年歧视军户的风气,在北平已经荡然无存。

    这种社会地位的提高是看得见的,很多人心中感激小王爷,不光是感激小王爷带来的好的生活,更感谢小王爷抬高了他们。

    王府中。

    朱棣让朱高炽明早去见他,朱棣知道朱高炽每天早出晚归,所以没有让朱高炽从总部赶回来。

    第二日一早。

    朱高炽带着妻子郭彩莲,来问安燕王夫妇。

    “老大,你这是银子多的没地方花了,所以开始撒钱了呀。”朱棣笑呵呵的打趣。

    郭彩莲崇拜的望向自己的丈夫。

    朱高炽在北平的名声,已经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各家女眷来世子府,都会向郭彩莲诉说。

    朱高炽嘴角露出笑容。

    计划经济调控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在后世恶劣的竞争环境,和外部的打压下,这种模式面对极大的挑战。

    但这是大明。

    这种高等级的社会模式,正是最有利土壤的时代,因为有他这个舵手。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