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五百二十八章 圣人老糊涂了

第五百二十八章 圣人老糊涂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军户从明年开始,免收农业税。”

    应天府的周边。

    五军都督府的吏员们,全部调动了起来,派往各地区的卫所,向卫所传达政务。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职权不一样。

    兵部掌卫所士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

    凡五军都督府掌印、佥书等官缺,由兵部会奏推举,奏请简用。地方各都司掌印、佥书等官有缺,亦由兵部拟奏简用,以及兵器局,兵事粮草等。

    五军都督府负责领兵作战,管理屯田,掌管军籍等。

    在战神皇帝之后,野战军和大量将领,勋贵的灭亡,由兵部靠着后备兵力撑起了大明局势,因此权利也逐渐落到了兵部手中。

    兵部的官员是竞争出来的,而勋贵是世袭的。

    勋贵的突然断层,后来的勋贵子弟又贪婪享受,虽然有极少数的人保持努力,但已经无法撑起局面。

    五军都督府的吏员们,有的是分配下来的,还有的是原来的老吏员,但是经过了培训。

    基层人员的扩充,让五军都督府能往下施行管理,而不是以前那样的,主要以地方卫司衙门自理。

    百户所的军户们被召集到了百户所的公房。

    五军都督府下来的吏员,亲自向他们解读未来卫所的制度,当场回答每个人的问题。

    百户坐在椅子上,看不出他的心情。

    卫所千户与百户的权力越来越小,他们不再有资格要求军户们为他们做事。

    听说北平行省的百户所,百户所的公房成为了军户们聚在一起活动的地方。

    八户一片的军户们,由他们自己推行出来的片井长,只要有一户不同意,哪怕八户中没有片井长,也不会特意的指派。

    种田谁还不会呢。

    军户们自己种田,比谁都要上心,他们只需要听农业技术人员的,并不需要听别人的。

    但是没有片井长,许多事情就需要要他们各自去办理,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片井长不像是管理者,也没有权利,只不过把上面的政策向下传达而已。

    百户同样没有什么权力了。

    千户还能有一点权力,在每年定期集中操练的时候,卫所的千户需要负责。

    关键是百户和千户都不在世袭。

    “以后的百户和千户职位,由退下来的军人,凭功劳担任,片井长则由军户们自己推选。”

    吏员一条一条的说道,军户们面色复杂。

    “朝廷给予军户各项优待的同时,朝廷仍然有义务召集军户服兵役,如果有强制要求的时候,军户没有权利拒绝。”

    这条政策虽然严厉,军户们却没有意见。

    军户不就是打仗准备的么。

    他们以前还不是朝廷下一道公文,他们就得上战场,没有人觉得不公平。

    “听说北平行省的军户们,家家都自己有马和骡驴,小孩还要去读书?”

    有旗官好奇的问道。

    旗官不算正经官,并不觉得有遗憾,只是有些不太相信听到的传闻,实在是不可思议。

    “北平行省的军户,军改早就完成,全部施行大片井制度,平均每户一百亩田,如果田亩不够的,或者种不下的,就分两倍的林地或者荒地。”

    “嘶。”

    军户们纷纷露出羡慕的眼神。

    “岂不是人人都是地主?以后靠着佃户过上好日子。”有人乐的合不拢嘴。

    吏员笑着摇了摇头。

    大片井制度可不是为了让军户们成为人上人的,他去北平培训过,深知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自己的孩子,除了有天赋的,哪家大人不期盼他去读书做官呢,不过咱们有自知之明,这样的孩子太少了。”

    “我们军户的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读个几年社学,认得字,懂得道理,能算数,知道什么叫国家大义,已经足够成才。”

    “北平那边的军户,一百亩地都是自家种,田多了,地也广了,买的起农机,养得起牲畜。”

    “他们的孩子,一边读书,一边劳动,还会继承家业,学的一身本事,骑马射箭用火器,是每天的日常。”

    ……

    “良家子。”

    百户知道的更多,心中想到了一个词。

    汉朝的强大。

    就是六郡的良家子构成的。

    一汉敌五胡。

    城市的人口可不是好兵源,只有良家子才是真正的好兵源。

    按照北平的片井制度成长起来的良家子,百户已经想不出未来会有多么强悍。

    家庭富裕,能文能武,更有家传的兵事本领,养出来的都是拿得出手的人才。

    这样的兵源,只要训练几个月,磨合一番后,拉出来就是无所不能的精兵。

    可是百户有个疑问,终于好奇的问道:“一户人家不靠佃户,自己能种一百亩地?”

    “有农机呀。”

    吏员见过北平的大片井制度,笑着解释有那些农机,靠着农机的帮助,人的耕种能力大大的提高。

    “虽然在深耕细作上有些浪费,但也减轻了耕地的负担。”

    “一百亩田不是全部用来种地,有了大量的荒地,养马和牲畜不再是额外的负担。”

    吏员描绘的未来,让每个军户眼神里都在发光。

    种地的汉子还怕吃苦?

    祖传的基因,就没有怕吃苦的。

    他们怕的是饿肚子。

    只要日子有奔头,敢叫山河换日月,能与老天做奋斗,用一把锄头可以让世界大变样。

    ……

    应天府的人口密集,随着军户的政改,逐渐向外传播。

    十几名巡检丁差,在巡检官的带领下,包围了大院子,里面的人不给开门。

    巡检官手里拿着短铳,其余的巡检丁差们也纷纷拿出武器。

    从军中退役下来的巡检官,并不把院子里的人们放在眼里,威胁的说道。

    “主动跟我们走,只追究当事人,其余人只要参与抵抗的,违背了大明律,全部受到牵连。”

    “周大官人,你要想清楚,是否要牵连自己的孩子们。”

    院子里的老者浑身颤抖。

    “爹,咱们不怕他们。”老者的儿子宽慰道,不过十几名巡检丁差而已。

    他家的大伯在朝中做官,巡检官算什么东西。

    “头。”

    一名巡检丁差上前露出担忧,“看样子他们不会乖乖束手就擒,咱们兄弟少。”

    话未说完,巡检官瞪了眼。

    巡检丁差不敢再劝。

    巡检官刚从战场上退役,不想回去搬援兵,认为自己十几个人能拿下对方。

    就算有伤亡又算什么,对方都不怕,他岂是弱于对方的人。

    巡检丁差心里暗苦。

    新来的头脾气硬,作风也硬,不懂的转弯,明明可以叫人的事情,偏偏要蛮干。

    “上。”

    巡检官不等了,准备带着兄弟们硬闯。

    “你们不要过来,不然我就要射箭了,伤了谁,死了谁,到了阎王那里别埋怨。”

    老者的儿子威胁道。

    巡检官抬起短铳,朝天放了一枪。

    “这是警告,再不放下武器,就要对着你开枪了。”

    鸟铳声吓了老者一跳。

    “算了。”

    老者拦住了儿子。

    不顾儿子的劝慰,老者打开了门,主动走向了巡检官。

    巡检官见状,没有为难老者的家里人。

    “周大官人,你私下收粮卖粮,巡检司已经证据确凿,跟我们走一趟。”

    老者的儿子,也不敢真伤了官差,见吓不住对方,一脸的气愤,狠狠盯着巡检官。

    巡检官嗤笑一声。

    “你刚才用弓箭对着我,我现在就能抓你,不过看在你父亲主动出来的份上,才放你一马而已,你要还是不懂收敛,大可以试一试。”

    巡检官的威胁,让年轻人面子上挂不住。

    可他并没有过多的举动。

    有产阶级的妥协性,在他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巡检官经过培训,虽然知道自己有些莽撞,可他赌对方不敢豁出去一切。

    伤了他,他后面还有更多的巡检官。

    这就是他的底气。

    至于这家人身后的关系网,巡检司与两课司一样,并不受六部的管理。

    不久后。

    这家人因为违背粮点政策,因为是初犯,并且数额不大,老者被判了三年,由司狱司收押,罚金五百两。

    年轻人开始不愿意给。

    当巡检司告知会收没家宅以及祖田,胳膊扭不过大腿,最后还是交足了罚金。

    应天府江宁镇的案件,上了应天府社会报的头版头条。

    整个应天府。

    在施行粮点政策第三个年头开始,大户们吃尽了苦头,加上应天府的工业发展,佃户们变少了。

    陷入于北平前些年一样的处境。

    大户们的土地即不能荒废,又无法招到足够的佃户,粮价又被死死的控制。

    提高佣金招募佃户,只能是应急,不是长久之道。

    “如今的世道,不让我们活啊。”

    有名乡绅愤慨道。

    洪武三十二年的粮食收购价出来了。

    在人工工钱涨价,许多商品也有价格上调等局面下,粮食的收购价依然保持不变。

    朱高炽的名声,在乡绅们之间凑不可闻。

    “什么好圣孙可行三代,我看啊,圣人活着的时候都要维持不下去,圣人真是老糊涂了。”

    矛头已经开始对准朱元璋。

    锦衣卫听到市面上的如此言论,立刻查源头出自哪里。

    “圣人。”

    “最近还是不要出皇宫了。”

    李道信劝道。

    “咱还怕了不成,一些乡绅罢了,无兵无权的,掀不起大浪,咱越是退让,他们越是闹得凶。”

    朱元璋深知人性。

    越是让步,别人只会更进一步。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