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五百七十四章 云英掌上身

第五百七十四章 云英掌上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京城。

    文华殿。

    “杨渤已经招供,他收了黎贼父子的重礼,考虑交趾之远,又有前例可循,所以同意为黎贼父子说谎。”

    大理寺的回答,并没有让朱高炽满意。

    但也知道杨渤的确有这方面的考虑。

    “天高皇帝远,藩国发生的事情,等我们知道了,黄花菜也凉了,最后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朱高炽冷哼一声,继续说道:“杨渤此人,知道若黎贼父子成功,对于我大明的危害吗?”

    皇太孙殿下的质问,大理寺的官员无法回答。

    从交趾回来的杨荣同样一脸的沉默。

    杨渤的案件,经过在交趾的调查,已经有人作证,指出黎贼父子重金收买杨渤,可谓是铁证如山。

    面对交趾方面的证据,杨渤终于松了口。

    但是哪怕到这一刻,他仍然咬死不承认自己是因为对太子父子不满,才出卖国家利益。

    事情查到了这一步,开始论心,已经无从得到结果。

    偏向于杨渤的人,甚至同情他的人,必然不会认为杨渤出卖国家利益。

    哪怕杨渤现在亲口承认,人们也会认为是屈打成招而已。

    一百年后,两百年后,出来一部野史,不定就成为后世为杨渤翻案的证据。

    连朱标和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的言论,不就是明后期一部杂记记载,然后被后世有心人当做了宝贝么。

    以明朝的社会风气,朱棣敢当着读书人们的面说谎,他的底裤都要被翻出来,还需要后世来查,又不是清朝。

    这就是文人的“歹毒”之处。

    他们回去自己的老家,写一部书,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然后广为流传。

    明朝此类专门用来抹黑人的书籍,是历朝最多的。形成了风气,失败的政客,返回原籍后,嘴上骂不过瘾,还要写书来骂。

    朱高炽知道这是避免不了的。

    社会的宽松,必定带来好的一面,也会带来坏的一面,所以朱高炽并没有太在意。

    但是朱高炽在意的是那些坏的流脓的人。

    后世有些资本家。

    宁愿冒着坐牢的风险,也要尝试把国内的资本送去米国,已经心肝肺烂透了。

    在他们的眼里,是没有国家民族底线的。

    朱高炽恨恨的说道。

    “他肯定是知道的。”

    “像他这样的官员还有多少呢。”

    文华殿内。

    朱高炽当着在场的大臣,毫不顾情面的说道:“天下官员中,许多人必然对我不满。”

    “但是大家需要讲规矩,做事更要有底线,绝不是出卖大明的利益,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皇太孙殿下息怒。”

    “大明国富民安,文治武功,天下人看得见,天下人臣服。”杨士奇说道。

    “十年,大明能有今日之局,除了圣人之天功,莫非太子父子矣,无人敢起不轨之心。”

    兵部尚书金忠大声的说道。

    “好听的话不要讲了,讲了,也迷惑不了我。”

    朱高炽摇了摇手,打断了下面的官员们接下来要一起拍马屁的举动。

    “我监国以来,向来以宽待人,可对于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败类,是绝不会给予丝毫的仁慈之心。”

    “杨渤此人出卖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证据确凿,罪大恶极,不可饶恕,处以极刑,并昭告天下。”

    “抄家流放,五代之内不能写书,做官,从军,从吏,从商。”

    朱高炽不但要杀了杨渤,还要告诉天下人,为何要杀了他,并且断了他的直系亲族的前程。

    官员们愣了愣。

    这个惩罚可谓是吓人。

    不过没有人出面反对,杨渤此人的名声太臭,谁也不想沾上手,何况皇太孙殿下如此震怒。

    朱高炽打量了大臣们的脸色,没有人不满。

    这就是时间的好处。

    监国数年来,他的威信已经成长了起来。

    “交趾那边说,黎贼父子生前,在安南推行新的借汉字体,用借汉字体重新编著经义。”

    “我就想啊,为什么经义谁都能改呢,而不是在原本的经义上,做出新的发展?”

    朱高炽问道。

    “因为经义复杂。”解缙直接说道,他配合皇太孙殿下演戏,事先已经说好了的。

    “对。”

    朱高炽大声说道。

    历史上洪武三十二年,朱元璋死的第二年,黎贼父子就发动了政变,杀戮王室。

    洪武三十三年,自称国祖,国号大虞,史称安南胡朝。

    不过有意思的是,黎季犛篡位后却称先世是浙江人,本姓胡,乃舜帝后裔胡公满之后。

    他称五代南汉时,先祖胡兴逸任演州刺史,遂定居安南,至十二代孙胡廉徙居清化,为宣尉黎训义子后,方才以黎为姓。

    也是为何史称胡朝的原因。

    但黎季犛也在安南去除中华文明,例如效仿假借汉字结构原理,创造新的文字。

    将《尚书》翻译成他创造的新文字。

    左边一个弓右边一个曲,意思是弯曲。

    最后到了清朝,安南被清朝改名为越南,然后和法国签订条约,中国真正的失去了越南。

    法国成为越南的保护国,在越南推行拉丁拼音文字,中华文明在越南毁灭性的的消散,哪怕是汉语借字,也已经不再使用。

    借着黎贼父子的事迹,朱高炽要改一改经义之风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也在逐步的改进,先贤的文字最初极简,导致后人难以明了。”

    “犹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短短的一句话,给了人们无数的想法。”

    后世因为这句话,认为孔子提倡愚民思想。

    可从整部《论语》和孔子的人生轨迹来看,他绝对算不上赞成愚民政策的人。

    何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在商周时期就能看的清楚的时候,没可能到了孔子的时代还开倒车。

    恰恰是孔子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种种,他怎么可能去推行愚民呢?

    乃至后世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上写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这句话才是当时社会关于经义最正确的解释。

    那么为何现代部分史学家,却批判孔子是愚民思想呢?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不足。

    例如又见云英掌上身。

    明明是借用赵飞燕掌上舞的典故,夸赞云英的身材好,却被后人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读书人骂云英,就是说又看到了她被别人用手掌玩弄的身体。

    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想要理解古代文化,需要知道甚多的典故,对于寻常人来说,要求是非常高的。

    更不是后世用字面理解的方法,去分析千年前的句落,往往得出的意思是牛头不对马嘴。

    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何鄙视普通人的原因,一句话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并说了出来,引得读书人嘲笑。

    这属于文化垄断的一种表现,朱高炽要改变这个机会。

    “因为学校的改革,添加了许多的科目,也减少了许多的内容,如果古经义不能清晰的标注出来,恐怕越往后带来的误解越大。”

    “所以我想要以国家的力量,搜罗天下的书籍,涵盖所有行业,经过严格的注解,来制作出书籍宝典。”

    朱高炽的话音刚落,大殿内的气息跟着加重。

    这可是青史留名,政绩卓然的差事,殿内的大臣们立马红了眼睛,非自己莫属。

    解缙嘴角微微翘起,他既然愿意帮皇太孙殿下改注经义,早就约定好了,会有自己的位置。

    “此事重大,需要从长计议,先不急。”

    朱高炽扔出了诱饵,吊住了大臣们,然后看向杨荣,故意不看其余的大臣。

    见状,按下心里痒痒的兵部司务杨荣,认真介绍起交趾目前的情况。

    “我朝平定交趾之迅速,前所未有之。”

    杨荣的话,让大臣们面色好看了起来,每个人忍不住高兴。

    收复安南的功绩。

    他们当朝的每个人都有好处,后人提起这件丰功伟绩,可谓是众正盈朝不是。

    一个杨渤,抹黑不了他们的功绩。

    “交趾离开中华四百余年,宋朝未能收复,元朝未能征服,只有我朝上下一心,短短一年光复,可见人心所向。”

    听到这里,朱高炽没有反驳。

    的确是上下一心,人心所向。

    大明的朝堂,对于这件事全额支持,而黎贼父子的防御,做得其实非常好

    黎贼父子从揽权开始,就已经做好了对抗大明的准备,进行了长期的作战布局。

    大明的胜利,除了自身的国力,也有安南的人心所向。

    “大军前番传回来的军报,我军取东都,无一人阻止。”解缙也笑道。

    “罪盈怨积,海内离心。”

    殿内气氛转好的时候,杨荣突然话锋一转:“我军取东都,无一人阻止,更可见交趾大户的实力。”

    “杨公的意思?”

    解缙纳闷的问道。

    “太子殿下想要扫除交趾的隐患,否则大军离开的那天,就是交趾乱起的时刻。”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