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明自己的路

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明自己的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辽东。

    无数阉工们修建的铁道,让辽东地区的铁道里程占比率是大明全国最高的,乃至于人烟稀少的奴儿干都司地区,也有一条途径开原,深入四平怀德等地区的简易铁轨。

    大量的木材通过铁轨运输到金州,送入各个工厂以及船坞,乃至通过金州的码头,送到各大沿海地区。

    开春后。

    码头外的渔船纷纷出海。

    仿造宋朝大型渔船的原理,制造出来的六桅大船,目前是金州渔业主要的船型,这艘宋代六桅渔船,不光有高效率的储存鱼类的船腹,哪怕是六级风浪时,也能保持时速二十公里,并且渔船的两舷有拨水板各两块,即使逆风,也能“之”字形向前行驶。

    当金州船厂复制出来后,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船型。

    不过使用蒸汽机的并不多。

    因为相比较而言,这类船型已经足够当下渔民们的需求,投入更大的资金使用蒸汽机,不能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

    千帆过尽,留下无数的波纹。

    一名学者带着自己的三名弟子,乘坐一艘大型渔船出海,弟子们兴奋的教着渔民们,他们的先生复古出来先民们的渔歌。

    大海上闲来无事。

    最有经验的船老大寻找渔源海域,学者跟着船老大在一起,弟子们开始和船员们侃大山。

    “古代有两个时期是渔业的高发期。”

    “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吴地,一个是宋朝时期。”

    “范蠡知道吧。”学生笑着问道,有船员回答知道,著名的西施故事,谁能不知道范蠡呢。

    学生又笑道:“他可不光是西施的相好,还是是养鱼的鼻祖,被称为“渔父”呢。”

    船员们更喜欢听相好的故事。

    学生们也无所谓。

    花边新闻么,学校里同样最喜欢传,至于有没有实证,管他的,侃大山还要讲证据,什么地方还有这样的规矩不成。

    于是话题开始了下三路。

    船首。

    学者听到后面传来的笑声,嘴角也忍不住露出微笑。

    船老大却笑不出来。

    “先生,江淮的渔业兴起,会冲击我们吗?”船老大关心的问道,听到先生说的事情,他连渔情都不在意了,一两次的收益,并不会让他动摇。

    学者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好摇了摇头。

    “要看社会总盘子的体量。”

    随后又解释道:“如果盘子的体量不变,多了江淮地区养鱼业的兴盛,必然会影响你们这里的市场,如果盘子的体量变大了,就不会影响你们这边。”

    弟子们虽然说的玩笑话,可内地人工养鱼的记载,最初的确是范蠡。

    随着内地人工养鱼的发展,到了唐朝时已经很兴盛,南方的渔业生产发展基本形成了与耕作、蚕桑“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例如圣历三年崔融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

    景龙元年,李义上疏也谈到“江南水乡,采捕为业,龟鳖之利,黎元所资。”

    当时有很多人从农民阶层中游离出来,成为专业的渔民。

    唐代渔业生产的发展进步,当时诗人给与了如实记录和热情赞美。

    白居易乘船在松江行走,看到“水面排罾网,船头簇绮罗”的壮观;陆龟蒙笔下有了“处处倚蚕泊,家家下渔筌”的呈述;张籍也有了“一斛水中半斛鱼,大鱼如柳叶,小鱼如针锋”的描写等等。

    至五代,钱氏还特地设立了“渔户”“蟹户”等官职,专撑鱼蟹事宜。

    不过当时的养鱼业主要以养鲤鱼为主,鲤鱼已经从野鱼驯化成家鱼,可是因为唐朝皇室姓李,因“李”和“鲤”同音,认为“鲤”象征皇族而不能饲养,养鱼业的发展遭到扼杀。

    只是民间的智慧是伟大的,渔民大范围找寻其它的养殖对象是很自然的事,草鱼、青鱼、鳙鱼、鲢鱼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试养。

    于是有了后来宋朝内地人工养鱼的高峰时刻,特别是南宋时期。

    这个过程,又在前朝衰败下来。

    先生仔细的解释,船老大也听的很仔细,虽然先生很啰嗦,不过读书人就是这样,因为关心自己的利益,所以船老大很耐心。

    先生平静的说道:“在政治上,前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在江南地区推行得尤为严重和彻底,灭宋战争中,前朝对归降的南宋官吏或仍留任原职,以资招徕。”

    “然而,这只是一时之策。”

    船老大有些不耐烦了。

    先生仿佛并没有发现,仍然说道:“前朝渐渐稳定后,经过多次清洗,南方降官除个别有影响者仍被重用外,多被汰除。”

    “在经济上,前朝将南宋的圣节上供、经总制线等百余种苛捐杂敛一概免除,名义上只需民众交纳正额赋税,故而有明人评价“元平江南,政令疏阔,赋税宽简,其民止输地税,他无征发”。

    “但实际上前朝民众的负担较南宋的夏、秋两税制更重。”

    “税粮依据是田亩,所收主要是秋税,亩税也大抵循南宋薄籍之依归,总的看来,取代宋室的前朝在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基本上沿着南宋的轨道运行着。”

    “但前朝统治者本能的忽视生产,包括轻视渔业,在工部没有设立管理山泽的职能,使太湖流域渔业受到很大挫折。至前朝最后二十年,太湖流域经济社会伴随着巨大的衰退,包括渔业在内的经济社会跌入到发展曲线的低谷。”

    “所以太子殿下还在北平的时候,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借助金州的地理优势发展捕鱼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随着太子殿下在南方的治理,南方的养鱼业已然复兴,并且有反超金州捕鱼业的态势。”

    船老大终于听到自己在意的。

    不过经过先生的详细介绍,原来还有这么多因果关系。

    根据先生的说法,如果不是内地养鱼业的衰败,他们沿海地区的捕鱼业很难发展起来,比起捕鱼业的难度和效率,内地捕鱼业的收获效率更高。

    “那我们日后岂不是要没有了生计。”

    船老大担心的问道。

    他的这艘船还有一笔贷款没有还完呢,手下还有十几名船员要养活。

    先生又摇了摇头。

    “此次调研,我也会回到朝廷做报告,相信朝廷不会让会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我也相信,在太子殿下的治理下,大明的经济体系会越来越大,江淮地区必然的养鱼业兴起,大概率不会对你们金州的捕鱼业造成冲击的。”

    听到先生的说法,船老大心里才落心了些。

    江淮。

    一处又一处的池塘,特别是太湖的低洼地区,已然连成片,成为了当地的主要产业。

    当地的百姓们除了养鱼,还会在池塘种莲藕。

    太湖高处则养桑。

    每户人家的后院旁还搭建了棚舍养畜禽,鸡鸭鹅乃至每家一两头猪,成为了标配,如此勤劳的百姓们,哪怕没有享受到大片井制度的福利,也解决了温饱的问题。

    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大片井制度在江淮地区的失败。

    没有人放弃自己的土地,哪怕一家才七八亩,十几亩的田地,勤劳不倦的当地百姓们,靠着自家的力气和勤奋,竟然让朝廷无计可施。

    一年两收,副业鱼桑。

    甚至主业为鱼桑,副业才是农田。

    当地百姓们的收入,不但没有比大片井制度的军户们低多少,反而要灵活多样,更加的多元化,只是呢,当地百姓们太勤劳了,以至于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去消费。

    北方生产稳定地区面积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农业增产,减轻了南方地区粮食供应的负担,他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发展农渔业。

    市场上。

    金州的咸鱼,熏鱼干,海产品,以及本地的鲜鱼等,提供给百姓们食用。

    一家专门为周边学校提供食材的商家,把每条大鱼分开,用剔刀把鱼肉与鱼骨分离,通过绞肉机碎成鱼肉泥,经过烘制后制作成鱼糕,鱼丸。

    鱼糕和鱼丸,也成为了本地人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上元中学。

    这里没有马术课,但是有游泳课,一批少年们在教谕的带领下,正在学习游泳。

    学生们赤裸胳膊兴高采烈。

    周围的人家也赶来看热闹,吸引了不少大人也到水中戏耍。

    教谕会几种游泳方式,逐一指导学生们。

    比起大人们的狗爬式,学生们的游泳速度更快,时间更长,不过也有老水性的汉子,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们如何更好的适应水性。

    京城的各家中学,不光有蹴鞠比赛,竹球比赛,还有游泳比赛等,以及兴起的划龙舟比赛,赛船活动等等。

    从学校引导,各家大厂区在大明工局的要求下,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比起北平的社会之风并不弱。

    贺虎与几名同学,兴致勃勃的在岸边眺望。

    贺虎没有选择北平国子监,经过与母亲的商议,最终来到了京城,贺虎想要摆脱旧的环境,来到了京城后,新的环境和景色,每日都让贺虎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这里的山水真漂亮。”

    “北方的学校多马课,南方的学校多水课,是地理和环境决定的。”贺虎与同学笑道。

    随后。

    众人返回了国子监。

    国子监收费。

    每年的学费高达十五元钱,一般的人家甚至供应不起,不过国子监有助学金,以及各项奖金,只要有能力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获得这些奖励。

    读完四年的学业绰绰有余。

    还有一种是民间捐款,不少的商行每年会向国子监捐助。

    不过这些款项由学校统一收纳。

    大明四所国子监,去年结业的总人数不到一万人,这个数字很低,如果按照四十年的工作时间,也不过维持四十万人而已。

    光维持官府的需求都不够,更不提各组织和机构,大明工局以及民间商行的需求。

    特别是教谕的缺口。

    随着学校制度的健全,除了学校的建设资金,最重要是的教谕力量跟不上,成为了目前大明的难题之一。

    ——

    文华殿。

    朱棣坐在上方,朱高炽与大臣们立在下方。

    杨士奇归京。

    在南洋呆了数年的杨士奇,中途得过痢疾,靠着北平和金州的医学,喝着草药熬了过来。

    交趾总体已经稳定,年余没有了叛乱。

    占城都司最近半年也消停了。

    交趾到广西的铁道已经通车,杨士奇提议修建大明只通老挝的铁道,并且提出了南洋的隐患,缅甸以及暹罗的不稳。

    “只要这条铁道修通,那么整个南洋都将彻底掌握在朝廷手中。”

    杨士奇自信的说道。

    与之相对的是杨溥,一脸的苦容。

    因为七省总督胡广的书信,信中也说要修通亦力把里行省到撒马尔罕地区的铁道。

    铁道的好处谁都知道。

    特别是前些年的时候,太子殿下提出用修建长城的精神修建交趾与广西的铁道,经过小十年的时间,终于通车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许多人认为修建西部铁道和南洋铁道没有问题,关键是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朝廷能否下定这个决心。

    铁道工程部的徐宁,如今也已四十余岁,不复当年的年轻。

    可是与其他的大掌柜不同,徐宁一直稳坐铁道工程部第一交椅,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修铁道,靠着修铁道成为了国家重臣。

    可谓是前无古人。

    徐宁一言不发。

    修不修铁道,他说的不算,别人说的也不算,要看太子殿下的心意。

    朱棣也看着长子。

    朱高炽沉默的思考。

    铁道当然是要修的,可是以大明目前储备的国力,以及生产力的高度,修建西部铁道和南洋铁道,实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至少要迈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社会,机器生产机器。

    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技术,大明都欠缺积累。

    机器生产机器,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代表的是社会的质的区别,已经不是传统社会能达到的,需要机器充分代替人力,并且方方面面的技术跟进,已经经济的大发展。

    江淮地区的经济社会,有很大的短板。

    小农经济太发达了。

    简而言之江淮地区,那些因地制宜出来的大量作坊,因为人们的勤奋,竟然能与工厂分庭抗札,起码一些行业是如此的,说明那些工厂在生产效率上没有彻底被释放。

    所以朱高炽想的是国内的问题,而不是国外的问题。

    特别是大明当下市场的繁荣,让第一波试探外部发展的商行们,获得了部分的资金后,又转过头来争抢国内市场,与朱高炽的目标背道而驰。

    简而言之。

    国内太香了。

    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市场诞生需求,迫使资本的脚步走向海外,探索未知的大海。

    必须要有利可图才是长久之策。

    例如蒸汽机的大规模运用,就是北平市场的改变,导致出现了蒸汽机的需求,才有了后期的成果。

    前些年的社会资源分配手段,从上至下的引导,目前看来已经失败了。

    后世西方的方式,并无法在大明获得成功。

    正如需要结合现实。

    大明的国情,与后世西方的英国,两者的区别巨大,不能按部就班,哪怕是后世中国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大明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从第一农业强国,走上第一工业强国。

    从第一跳到新高度的第一。

    朱高炽皱眉。

    没有路可以借鉴,因为后世各国的路都不符合大明的需求。(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