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六百六十七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会遭来天罚的。

第六百六十七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会遭来天罚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关于筑紫岛的筑紫都司展开了商议。

    “九州岛原为筑紫岛,前魏时,此岛两大势力狗奴国与邪马台国对峙许久,邪马台国的国王还曾向曹魏王朝请求支持。”

    临时的会议场地由粮票银行的总部大楼提供。

    大明秉持了传统,民间的楼房盖的起飞,唯独衙门的场所没有太多的修葺,总体上维持了原貌,面对各种大型会议的需求,传统衙门的场地无法满足,只能从外部借用。

    这样的要求大明工局各部也很支持,所以六部主导的官方会议,常常安排在各大明工局组织的场地上。

    四夷馆的官员,大概五十余岁的年龄,不光会倭国话,还会高丽话,甚至掌握了南洋的几门语言,这些年里衙门经费足够,四夷馆的官吏们也经常出国,了解和学习各国的文化与风俗。

    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带来的,也是政治清廉的功效,人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局面。

    刘一儒是传统的读书人,在改革前的国子监读书,后来进入礼部工作,这些年来也成为了学者,对外国事物上,特别是倭国与高丽,有非常多的了解。

    听到刘一儒的介绍,不少的人感叹,原来倭国与中国的牵扯这么深。

    “那后来呢?”

    景诚好奇的问道。

    大明有几块海外飞地,其中包括原倭国的九州岛,这些年来,因为精力不够,大明在九州岛的治理比较缓慢,更多的是商人们的身影。

    随着西部七省的彻底平定,二次的西征结束,让大明有了余力,各大铁道修建工程的启动,也是这个原因,否则大明不可能一下子做许多的事情。

    特别是琉球国前两年的混乱,朝廷差点失去在当地的控制,最后以杨文致仕,吴高归国另用,并调走了一批文武,才算是稳定了当地。

    所以对于海外飞地的治理,朝廷是很小心的。

    刘一儒知道景诚即将上任筑紫都司都督。

    大内氏把九州岛割让给大明,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内部反对的声音很大,幕府因为这件事,得到了倭国更多势力的支持。

    为了避免大内氏落败,也是大明没有在九州岛大动干戈的原因之一。

    今非昔比,大明现在可以在海外大规模用兵,那么解决九州岛之事纳上了议程,根据朝廷的规划,九州岛恢复原名筑紫,并成为大明的都司。

    各个部门以及受到邀请的学者,参与此次的大会,就是把这段时间的沟通了解,进行一个总结,然后呈交给皇帝,做出最后的决定。

    刘一儒摇了摇头,叹道:“当时的曹魏皇帝是曹芳,实际掌权人则是曹爽,当时国内局势复杂,曹爽并没有精力顾及,仅仅发出一份诏书给狗奴国。”

    刘一儒去过倭国几次,不光与当地的文人和僧人们接触,并搜集了许多的史料,有条有理的说的说道:“狗奴国的国王,虽然收到了曹魏的诏书,但没有回复,可能是没当回事,更大的可能是没搞懂是什么情况。”

    “曹爽那边呢,随后又被司马懿搞掉了,所以这份诏书,最终也就无效。”

    “但狗奴国最终还是搞不过邪马台国,我从倭国的学者们口中听到,倭国学者们认为,狗奴国的失败者离开九州岛,向本州岛迁徙,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和王权。”

    有人笑道:“如此说来倒也是因果循环,狗奴国失败离开了九州岛,却正流倭国,他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征服了九州岛。”

    众人说说笑笑,对于倭国的情形有了大致的认知。

    “那应该叫狗奴国啊,为何唐朝给他们赐名倭国呢。”

    听到疑问,刘一儒解释道:“九州岛上最初兴起的王国是倭奴国,倭奴国和大和国,其实是文化、地理都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

    “倭奴国曾接受东汉朝廷印绶,还把岛上的奴隶作为贡品献给东汉王朝,总计是一百六十名。”

    “《汉书》说乐浪海中有矮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所谓倭奴国,恐怕就是其中之一。从此中原印象中的东瀛之人就是倭奴这种形象,因此到隋唐之际,已经统一日本的大和国与中原接触,中原王朝也就把他们称为倭国了。”

    众人恍然大悟。

    “当时比倭奴国更为强大,可以视作九州岛第一霸主的,则是位于九州岛东北区域的邪马台国,鼎盛时期,曾辖有三十几个小国,其中就包括上面的倭奴国。”

    “后来呢,筑紫岛上因为有九个王国的存在,所以被当地人称为九州国,流传至今。”

    “倭国经历了南北朝,又经过了大内氏的入侵,以及大内氏和幕府的内战,到现在迫于形势,又把九州岛割据给了我们大明,岛内的形势已经彻底变化。”

    “不光有南朝的失败者势力,又有大内氏残余的势力,还有幕府的残余势力,以及原本所封的大名,和本地偏远地区的反抗势力,例如隼人。”

    刘一儒介绍道:“隼人是另外的一个民族,与倭国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在唐朝时期,大部分的力量已经败亡,少部分被倭国内部吸收,并没有了反抗力量,并且人数估摸不到两万余人,还分散到贫瘠的山区,不光文化衰败,也没有自己的文字。”

    “这倒是个契机,我们可以帮助隼人。”景诚想到了主意。

    以夷治夷,对于大明的官员们并不陌生。

    国力强盛的时候,有班超这样的伟大功绩,国力衰败的时候,有文官想要用一张嘴搅动林丹汗与后金风云的失败笑话。

    如果那时大明的国力强盛,那文官成功了,得来的就是巨大的功绩,后人眼里英雄一般的人物,可是他失败了,嘲讽失败者,并不只是大明的传统。

    文华殿。

    朱高炽虽然回到了朝廷,却没有参与政事,朱棣也派人来问过,朱高炽以身疲为由休养了起来。

    这是他与朱棣的默契。

    虽然不亲手治理国事,但是朱高炽并没有完全放手,巡视完全国后,不光解决了地方上不少的事务,也在推动大明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

    “有鉴于琉球北中南三都司的稳定,朝廷决定分离一半的军力,加上从两广抽调军队,合计三万士兵,驻守筑紫都司。”

    兵部右侍郎杨荣来到文华殿,把皇帝与朝廷的商议结果告诉了朱高炽。

    大明的军力,其中陆军规模达到了六十万,海军规模达到了十五万,因为铁道的兴起,各地驻军的数量减少了,常年兵力为四十余万,其中京营高达十五万。

    西部七省八万兵,高丽三千兵,塞北塞南三万兵,占城四万兵,老挝宣慰司一万兵

    军队的数量早就已经不够了。

    但是大明这么多年来,战无不胜,让周边没有人敢反抗,都不是傻子,看得见大明的实力,不会有人不开眼,总体上维持住了。

    这样很危险,因为兵力不够的原因,加上朱棣数次的征伐,所以朱高炽在其余的方向很谨慎,以保持稳定开拓为主的形势。

    “父皇计划扩兵一百五十万,兵部同意了?”

    朱高炽关心的问道。

    “回太子殿下,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其他衙门经过商讨,认为大明的确需要这么多军队,所以支持了皇上。”杨荣恭敬的回答。

    朱高炽点了点头,没有太多的意见。

    一百五十万规模的军队,光士兵的军费开支,一年就要四千五百万元,那么加上各项军备的军资,合计要两亿多元,这还是建立在海军规模不怎么增加的条件下,否则海军更是消费大户。

    虽然军备不同于军饷,并不是每年固定支出,但也是不菲的数目。

    法国是陆权国家,二十世纪初,军队数量五十余万,军费开支六亿七千九百多万法郎,按照当时的价值,大概是一亿六千九百多万两白银。

    1890年时,德国政府对陆军的拨款达到12100万美元,大概是一亿五千万两白银。

    清朝一场战争的赔款高达4.5亿两白银,同期,世界上另外一场战争,布尔战争,这场战争,英国惨胜,军费开销2亿英镑,直接导致了世界霸主易位,日不落帝国风光不再,相当于在布尔战争中,英国的直接开销超过26亿两白银。

    当然,这二十六亿两白银不等于平时的军费和军备开支,而是一场相比较同时期,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开销。

    和平时期,按照一百五十万军队的规模,每年维持的军费大概要接近一个亿,如果遇到战争,根据战争的规模,会有不同的增幅。

    这就是朱高炽不愿意轻易打仗的原因。

    西方的殖民史,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英法德竞争,早就不再是初期的单一劫掠模式,而是加上了生产力发展的多元模式。

    把西方殖民史的初期模式,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就不能正确的认知事物。

    以大明的体量,学不来葡萄牙,西班牙的道路,因为大明的周边,并没有可以满足大明开启工业化的利益供应,只能当做锦上添花。

    反而是英国中后期,在殖民地的生产发展,才是大明可以借鉴的部分道路。

    英国在殖民地建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支撑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柱石,可以让他们在美洲大陆上进行了人种更换。

    城市代表了文明和生产力。

    工业化的本质,把满足农业以外的人口,集中到城市里,所以美国每周公布的非农人口指标,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包括后世也把城市人口占比提升当做喜报来公布。

    高丽的模式,是商人们通过在高丽的发展,虽然这个发展的红利,并没有落到高丽百姓们的身上,反而被极致的剥削,但高丽土地上的经济,的确加入了大明的经济体系,形成了互补的良性循环,在粮食保障的基础上,犹如滚雪球一般的越来越壮大。

    现在大明的经济体量,整个倭国农业社会中那多余出来的财富,搜刮了又搜刮,又能为大明带来多少的利益,而且还要维持的开支。

    朱高炽忍不住感叹,还得是朱棣。

    这些年里朱高炽一直不愿意放开军队的限制,就是担忧的太多,朱棣可没有这么多的顾忌,他感到了需要,直接强硬的要求。

    因为朱棣认为大明应该有一百五十万的军队规模,并且也认为大明可以支撑的住。

    相比较朱高炽的瞻前顾后,朱棣更加的果断。

    现在的大明,人口一亿多,国土面积比欧洲都要大,又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社会环境,并且走在良性的发展道路,外部没有工业社会竞争对手的环境里。

    总量能撑爆历史上的英法德西葡荷等国。

    杨荣再汇报了卫所和军队的新改革。

    “社会上以大明工局普通为例,一般月工钱为一元八角钱,当下大明士兵的正常军饷为两元五角,大明现有军户四百余万户。”

    四百余万户的军户,背后是两千八百多万的人口,以及四亿亩的卫所田,能征召入营的青壮为两百余万,但是这样会破坏卫所的生态。

    而且大明当下的移民,以军户为主。

    无论是在西部七省,还是在海外飞地,大明会寻找最富裕的土地,分配给愿意留在当地的军人们,通过他们的驻扎,形成新的军户。

    加上军户的各项优待和扶持,以及普通士兵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军饷,民间有非常高的成为军户的意愿。

    世袭的军户,随着人口的繁衍,也不利于长期的规划。

    杨荣解释了一番后,说道:“军户军籍将由嫡长子继承,分家后的子弟转为民户,又或者加入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调派,前往新的土地上扎根,成为新的军户,还有一部分就是加入军队,从军队退伍后,可以获得军户的身份。”

    “如何保障嫡长子符合要求呢?”朱高炽问道。

    “考核。”

    杨荣说道,“嫡长子继承军户时,需要在都司衙门统一考核,成绩合格的才能继承,成绩不合格的重考,或者由别的孩子参加考核,代替嫡长子继承军户。”

    军户的考核,当然与学校的考核不一样,只要能骑马,骑术不算差,或者能参加操演,并且不出大错等等,要求不算严格。

    简而言之,只要不是不学无术的混子,就能顺利继承父辈传下来的军籍。

    朱高炽满意的点头。

    从他在北平推动工业化以来,加强军户的地位和待遇一直没有变过,从全社会鄙视军户,到全社会羡慕军户,到如今以军户的利益,诱惑人们迁移到新土地上,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包括县学府学,每年都有毕业生选择加入军户。

    农业稳定,工业不稳定。

    农场主比普通工人更有诱惑。

    军户就是农场主。

    这样的制度,朱高炽认为可以保持三十年不出问题,至于三十年后,大明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面对的是新的问题,就不是朱高炽能解决的了。

    毕竟那时候自己还在不在都两说。

    北方平原多,农机使用条件宽裕,南方不一样,所以军户的比例不如北方。

    ——

    大明的军户卫所制度新的改革,以及大扩军大编练的时候,京城传来了轰动的消息,离开大明将近十年的曹端回国了。

    很多人不知道曹端是谁,但是报纸上连日来都在报道此人。

    许多人还就得曹端。

    例如曹端的好友姜宾知。

    大明的报纸,有的地方是周刊,高丽那边也会有大明的报纸,不过是已经落后的报纸,并不是新日期的,曹端是原路返回的。

    他回到了西部七省,又从西部七省进入亦力把里行省,西域行省,在嘉峪关的时候,当地的乡绅们欢迎了曹端。

    曹端乘坐火车回到了北平。

    北平的国子监,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在仪式上,曹端讲述了他的游历经过,差点被吃人的部落抓住吃了,去过君士坦丁堡,见到过这座宏伟的城池。

    与西方的传教士们所接触,因为神秘东方的原因,成为各个王国的座上宾,走访了许多的国家,见到了各色各样的社会。

    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天赋,曹端学会了多国语言,能简单的交流,与当地的学者们进行过许多的交流。

    “大明是最伟大的。”

    “因为大明是帝国。”

    曹端坚定的说道。

    氏族-部落-王国-帝国,曹端给予了明确的划分。

    真主和天主,让各个部落成为了王国,唯独道学让中国成为帝国,西方没有帝国,可能有,但是只在地方的神话故事。

    曹端并不相信这些故事,他只相信类似中国的代代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因此总结了东西方的文化和知识,以大明的成果为主,再一次推新出了新学。

    这个新学和以前的新学有很多的相似。

    其实也就是总结。

    “以往的学问,是多种多样,经验的积累,不成体系,所以看上去杂乱无章,互相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其实学问也是有因果的。”

    “每个学问都应该能互相证明,例如《九章算术》。”

    曹端向每个学者说道。

    以前的曹端就是北平国子监最出名的学生,并且是读书社的创办人之一,现在的曹端成为了中心,每个人都来和他进行交流。

    “一切的学问,例如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那么相关的数学问题,都由此定义,或者和简单得无法证明的设立,又或者间接地公理等等演绎而出。”

    “这就是因果,要么证明它,要么推翻它,得出新的定义,在新的定义上,繁生更多的定义,以此为循环,完整统一的证明。”

    曹端的学说,仿佛推开了一条新大门。

    北平的学者们犹如看到了大道。

    一条学问可以统一的道路。

    从割圆术到勾股定理,大量的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且蜂蛹的拜访曹端,希望能和曹端进行学术交流。

    北平国子监大张旗鼓的请到了曹端,整个北平国子监都在为曹端服务,从各地赶来的学者们,参与为曹端举办的学术大会。

    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角九十度,勾弦角六十度,股弦角三十度。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三,短边和四,长边时,径隅或者弦则为五。

    以此为基础,诞生五条定义。

    由任意一点到另外任意一点可以画直线;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以任意点为心及任意的距离可以画圆;凡直角都彼此相等;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二直角的和,则这二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

    把三角形琢磨出花来后,曹端又提出新的概念。

    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等量加等量,其和仍相等。等量减等量,其差仍相等。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整体大于部分。

    北平学术界的轰动,犹如在平静的湖泊丢下了一块石头,让学术界沸腾了起来,学者们都在新的道路上,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与勾股定理的学问不同,很多学问不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之上,当然它也要使用数学和几何学的基础知识。

    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

    弟子推翻了老师的成果。

    七妹的儿子贺虎,这位差点被退学的调皮生,阴差阳错下,遇到了他的新邻居,也就是他的怪老师,这位师徒在北平时就分道扬镳。

    贺虎走上了新的道路,他当众否决了老师的成果——同一个瓶子的空气,要比同一个瓶子的水的重量要重。

    京城国子监里。

    贺虎看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工匠们在太子殿下的组织下进行的实验记录,把水抽向山顶,但所有的水泵无法将水提升超过固定的高度,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但是贺虎敏感的发现,这与老师前几年重要的成果有关联,认为这一切都与空气重量有关,提出“无时无刻挤压我们的空气是从各个方向产生作用力,所以我们感受不到这种压力,我们浸泡在空气海洋里生活。”

    这个理论惊呆了所有人。

    贺虎用改进的抽水机,证明了抽水的固定高度,与抽水机的吸力无关,是因为空气的压力作用,而真空并没有反向的压力。

    利用水银做了一个实验展示了空气的压力,之所以采用水银替代水,是因为水银比水重了十三倍,水可以形成三十尺高的水柱,水银则只能形成二点二八尺高的水银柱,这个高度比较好控制。

    使用一个三尺长的玻璃管,将其灌满水银。

    封死玻璃管底部后倒立过来放入另外一盆水银中,当底部封口去除后,大约半尺高的水银流出了玻璃管,顶部形成空无一物的真空,这个过程中没有空气可以进入。

    没有通过抽取过程就获得了真空,他的装置可以悬浮水银,似乎具有可以抵抗重力的神奇特性。

    外部的空气在玻璃杯水银表面施加压力,玻璃管顶部真空中没有相应的压力推动水银往下,所以是空气压力托住了悬浮的水银柱。

    实际上空气的压力随着高度会改变,或者在一场风暴之前气压也会发生变化,此时水银柱的高度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贺虎用汞柱里的毫米来代表大气压的单位,发明了测量压力的计量单位,引发了京城的轰动。

    “原来真的有压力。”

    人们惊讶的说道。

    “空气还能被测量。”人们不敢相信的说道,甚至有人畏惧起来,惊恐的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不该这样乱来,会遭来天罚的。”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