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506 一道圣旨改变格局 徐琦妥协同意裁军

506 一道圣旨改变格局 徐琦妥协同意裁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等徐琦随着袁诚迎出正院,却发现来的人只有一个是自己认识的。

    不过徐琦并不孤单,因为袁诚也同样只认识一个人。

    为首的年轻太监拱手笑道:“袁公、徐公,下官尚衣监掌印高平有礼了。”

    徐琦闻言一愣,这是新晋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名有姓的大内官啊。

    只是这位新锐大太监去年还是籍籍无名之辈,今年就一跃成为两只手就数的着的实权大太监。能在内廷崛起的如此之快,显然是背靠着了不起的大人物。

    至于这大人物是谁,也很好猜。原来的孙太后废了,恭让皇帝被监禁,原来的钱皇后废了,周皇后被软禁。

    如今吴太妃是天下最尊贵最有权力的女人,但是出了名的潜心修道,几乎不理庶务。认了武定侯为父的齐王妃有样学样,生下皇长子之后便神隐了,从此极少极少在人前露面。

    那答案就很明确了,高平背后要么是皇帝,要么是那两位王妃。

    徐琦作为朝廷重臣,早就综合各方消息,把京师那些贵人研究明白了。

    徐琦、袁诚与高平极为客气地寒暄之后,高平便非常热心地替两人介绍起来:“袁公、徐公,这位是信国公。”

    徐琦、袁诚又吓一跳,连忙见礼。没想到啊没想到,继曹国公李璇之后,又一个年轻人一跃成为了国公。

    但是这也没法说,按照太祖制定的爵位继承制度,汤杰就应该是信国公,是恭让皇帝在位时,死活不让汤杰袭爵而已。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信国公汤杰与武定候郭昌一样,只能死心塌地跟着皇帝干,再倒向恭让皇帝就有些滑稽可笑了。

    徐琦暗暗算计着,果然来的这第一位勋贵是皇帝嫡系中的嫡系。

    待徐琦、袁诚行礼问候完毕,高平又继续介绍:“袁公、徐公,这位是上圣皇后的弟弟,因率天子亲军平定兵变有大功,圣上新封的乐成侯。”

    这位更了不得,可是皇帝的二舅舅啊,徐琦、袁诚忙不迭地行礼问安。

    接下来是文臣,高平介绍道:“袁公、徐公,这位是原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成公,承圣上旨意,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协同守备南京。

    这位是原镇守浙江右副都御史轩公,承圣上旨意,升任南京兵部左侍郎,协同守备南京。”

    徐琦、袁诚连忙与二人见礼。轩輗先后做过福建巡按御史、浙江清军御史、浙江按察使,浙江和南京离的近,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倒都相互认识。

    而且当今官场,以清操闻名天下者,轩輗与耿九畴齐名,朝野语廉吏必曰轩、耿。

    至于成敬,徐琦、袁诚虽未见过,但也是久仰大名了。

    徐琦在脑子里飞速过了一遍,就理清了其中脉落:来的五个人里,除了轩輗外,剩下的信国公、长乐侯、成敬、高平都是皇帝嫡系心腹。

    而轩輗、信国公都有闽浙背景,轩輗久在福建、浙江任职自不必说。汤杰虽然和浙江、福建没有直接关系,但浙江的海防体系,可是第一代信国公、开国元勋汤和打造的。

    皇帝想让这些人亲自参与南京大裁军,然后将整顿好的南军带去浙江、福建平定倭寇?徐琦竟然在极短时间内就把皇帝的心思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几人见过礼,高平便当众宣读了圣旨。

    圣旨内容也很简单,就是明确规定了南京的守备制度:南京守备衙门总揽职事,设守备九人,分别是:

    太监正守备、左守备、右守备。

    文臣正守备、左守备、右守备。

    勋贵正守备、左守备、右守备。

    正守备太监由南京司礼监掌印太监担任,左守备由南京御马监掌印太监担任,右守备由皇帝随机指派。

    正守备文臣由南京兵部尚书担任,左守备由南京兵部左侍郎担任,右守备皇帝随机指派。

    正守备勋贵由魏国公担任,左、右守备由皇帝随机指派。

    如此一来,太监、文臣、勋贵相互制约,正守备、左守备、右守备相互制约,谁都做不到大权独揽。

    大明之前就是太监、文臣、勋贵相互制约、共同守备南京,而正守备、左守备、右守备则属于朱祁钰的小小发明创造了。

    因为平时瞎混,一个守备就够了,但是真正要做事的时候,一个守备就有些忙不过来了。

    比如这次的大裁军,文臣守备中只有一个南京兵部尚书,就算再精明强干,也应对不了十万级别的军队整编。

    而徐琦、轩輗、成敬分别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左侍郎、右侍郎,也是朱祁钰开始着手控制南京兵部的开始。

    传完旨意,众人正堂叙话。

    众人客套了一番之后,袁诚向高平问道:“高公接下来是回京复命,还是留在南京公干?”

    高平笑道:“晚生受圣上之命,要去镇守广东、广西,同时出任监军,替圣上监督两广的兵马。

    您也知道,广西、广东本就不太平,如今还要作为进攻安南的前沿,这趟差事不好当啊。”

    袁诚连忙赞道:“呀,当真可喜可贺,一旦平定了安南,那就是盖世之功,高公前途不可限量啊。到时候还得仰仗高公多多提携。”

    “哪里哪里,袁公取笑了。圣上时常提到袁公,以为守备南京、重整军备,非袁公不可。

    晚生末学后进,只求安安稳稳完成圣上交办的差事即可,平南之策,尽在圣上神机妙算之中,晚生岂敢贪天之功。”

    袁诚闻言大喜,高平这话,不就是说自己简在帝心吗。不管是皇帝真这么说过,还是只随口提过一嘴,高平就漫天吹捧,反正在场的其他人相信就行。

    果然,徐琦的脸色紧跟着就变了。汤杰、胡瑄、成敬,再加上袁诚,四个简在帝心,那自己还反抗啥啊。

    弄不好过一阵子,魏国公也回来了,那就更没意思了。

    这就是皇权的力量,仅仅一道圣旨,南京的权力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认清了形势的徐琦,只得暂时踏踏实实跟着改革了。

    深受宣德、正统两朝皇帝隆恩的重臣,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宣庙传承给恭让皇帝的嫡系军队就这么被清洗掉了。

    ……

    到了傍晚,百官结束了一天的劳碌,成群结队地走出大明门。

    不止百姓喜欢看热闹,官吏同样喜欢热闹。

    对金英、兴安的凌迟已经到了第三天,两位大太监的性命已然接近了尾声。

    而杨埙,则已在大明门外跪了三天两夜。

    百官围在四周,看了小半个时辰的热闹,金英、兴安终于迎来了最后一刀,在众人的起哄声中获得了解脱。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