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穿在1977-> 第617章 逛胡同

第617章 逛胡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开着车来到大栅栏胡同,停在院子门口,陈凡推门下车。

    现在正是工人们去上班的时候,见胡同里停着一辆模样古怪的汽车,有些人连上班都不管了,赶紧凑过来看热闹。

    恰好院子里也出来几个人,他们是见过陈凡的,打头的那位姓闫,在附近一处门市部里做会计。

    此时看见陈凡,先客客气气打了个招呼,再看向面包车,眼珠子都挪不开,“这是个什么车啊?从来没见过。”

    他这话一出,周围十几个看热闹的都眼巴巴望着陈凡。

    虽说云湖汽车厂的两款车多次上过报刊,可那些报刊基本上都是工业类期刊,报纸也只在云湖和江南日报上刊登过,而这两個月卖出去的车也不多,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这种车型。

    陈凡手里拿着钥匙,笑着说道,“这种叫面包车,是云湖汽车厂生产的,不过全国还有十几家汽车厂也在生产,7月份才刚上市销售,所以车子不多,您才没见过。”

    闫大爷恍然点点头,“原来是面包车。”

    他晃了晃脑袋,“看着还挺像个面包。”

    随即又面露疑惑,“那为什么不叫馒头车呢?我看着也挺像刀切馒头啊?”

    馒头有圆的、也有刀切的直馒头,别说,相比面包,确实更像直馒头多一些。

    陈凡有点无语,他哪想到这位大爷思路如此清奇,便耐心解释道,“这个面包也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外国把这种车叫minibus,听着就像面包,然后长得也像面包,所以就叫面包车了。”

    闫大爷瞪大眼睛,“迷什么死?”

    陈凡眼角微抽,“英文、英文,就是小型客车的意思。”

    闫大爷还是没明白什么死,不过他懂了,那是外国话,重点是客车。

    陈凡不想再跟他瞎扯,抬手打了个招呼,便进了院门。

    而围着的人不仅没散去,反而越来越多。闫大爷还摆出一副饱学之士的样子,大声向街坊邻居做起了科普,“知道这是什么车吗?面包车,就因为看着像个面包,为什么不叫馒头?这就有来由了。”

    陈凡满头黑线拐进师父的小院,反手把院门关上。

    三位师父正在客厅里坐着喝茶,看见他过来,林远祥当即问道,“外面吵吵啥呢?”

    陈凡走到八仙桌旁坐下,自己拿水杯倒了杯水,这才说道,“我找人借了辆车,准备带你们去刘爷爷那里,结果让人围观了,他们都没见过,我就说了几句。”

    “哦。”

    林远祥点点头,随即好奇地问道,“什么车?他们还没见过?”

    张玄松一口将茶水喝干,抹了把嘴,杵着拐杖站起来,说道,“这都到了门口,出去看了不就知道。”

    说着便往外走去。

    林远祥一听也对,当即将手背在身后,和李尚德一起,颠颠地往外走。

    就剩陈凡还坐在凳子上,一看他们都走了,赶紧将还有些烫嘴的茶喝掉,随后快步跟上。

    等他出去,李尚德锁上自家院门,走出门道,便看见停在倒座房旁边的面包车。

    张玄松一边跟街坊打着招呼,一边绕着车子看了半圈,等陈凡出来,便示意他开门。

    林远祥早已守在副驾驶门旁,等陈凡开了锁,二话不说拉门上车,张玄松硬是没争赢,只能和老李一起坐在中间排。

    这款车陈凡借鉴的是五菱之光,内部空间比早期的面包车更宽大,林远祥扭扭屁股,再转着脑袋看了一圈,最后轻轻点头,“还行。”

    还在围观的群众见他们都上了车,连发动机都启动了,才意犹未尽地散开,看着车缓缓远去。

    陈凡开着车上了主干道,径直往北而去。

    十几分钟后,便到了家门口。

    随后接上周亚丽三人,正好7人满员,一起往刘爷爷家里开去。

    和上次来一样,只剩刘爷爷和警卫员两人在家。

    虽然刘爷爷现在因为疾病、基本处于退休状态,不过他夫人还在单位坚持工作,甚至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来,秘书也长驻单位,只是每天都会过来这里汇报工作和接受指示。

    所以陈凡他们这么多人过来,这个安静的小院立马变得喧闹起来。

    上次陈凡来的时候,还接受了一番安检,这次有三个女生在,警卫员同志顿时陷入两难,是搜也不是、不搜也不是,闹了个大红脸。

    最后还是刘爷爷听到动静,发话让他们进去,这才解了难题。

    这天上午,他们便一直在这里陪着刘爷爷聊天。

    尤其是周亚丽,跟见了偶像似的,一直追问当年战斗的经历。刘爷爷也不生气,反而精神很好、跟她讲当年的故事。

    倒是姜甜甜和姜丽丽刚开始有些拘谨,甚至不敢说话,随着刘爷爷的讲述,她们才慢慢放松下来,和周亚丽一样听得入迷。

    至于陈凡,先和大家一起陪着聊天,顺便替刘爷爷做了一次诊断。

    嗯,比上次来这里,身体有了明显好转,可见是药膳起了作用。

    倒不是说陈凡的医术比西苑的国手大师还要厉害许多,只是老人家身体几乎是千疮百孔,原本这个时候,已经需要常年卧床静养,甚至经常陷入昏迷,很多治疗手段都没办法使用,否则反倒会起到反效果。

    而药膳不比药方,平日里以滋养为主,而且药力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慢慢调养,这样就不会对身体造成太重的负担。

    等养上一两年,不说能有大幅好转,最起码也能减轻痛苦,稍微恢复一点体力。

    到时候再对药膳方子做出调整,逐渐加大药效,看看有没有机会能把身体养好。

    眼看时间差不多了,陈凡又到厨房做了一桌改良川菜,吃的老人家大呼过瘾。

    之后又收了老人家给的肉票和钱,才告辞离开。

    出门的时候,陈凡还有点遗憾,另一位老人家今天没来啊。

    不过也对,眼下正是百事缠身的时候,还有好多大事等着他决断,确实没什么时间。

    ……

    将三位师父送回家,陈凡开着车往家里赶,抬头看了一眼后视镜,问道,“待会儿去逛胡同?”

    周亚丽还沉浸在跟传奇人物见面、吃饭的激动中,过了两秒才回过神来,抬起头哦了一声,“你决定吧,反正我对这里也不了解,你来定就行。”陈凡笑道,“怎么说呢,要说老京城的人文特色,绝对非胡同莫属。只不过现在的胡同跟以前的有很大的区别。

    尤其是四合院,绝大部分的四合院都已经成了大杂院,一座院子里住了很多户人家,比如曾经美轮美奂的恭王府,曾先后作为权臣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后来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所以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的说法。

    像这样的历史建筑,本来应该保护起来,但是现在却有八家单位的两百多户住户居住在里面。

    连恭王府都这样,其他地方完全可想而知。”

    听到这话,周亚丽不禁有些不解,“那你还让我逛胡同。”

    陈凡笑道,“看一个地方的人文风俗,肯定要从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开始,而胡同里就保存有完整的京城人文风俗,虽说环境差了点,可也是最容易、也是最直观能接触到的。

    按照国家的政策,上级已经决定要把旅游行业做起来,所以迟早会对这些胡同进行改造。

    改造之后的胡同,环境方面绝对会比现在好很多,但是当民居变成了景点,有些东西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很多人以为改开前、我国没有旅游业,其实不然,早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放了入境旅游,只是管理上比较严格。

    后来在周总的过问下,负责旅游的单位还制定过一个长期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施行的头两年,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入境旅游收入都有大幅上升。

    可惜,没等这个规划全面落实,就刮起了台风,这一阵风刮的,直接就把旅游业差点给干没了。

    除了城市公园,后世的许多景点、在现在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只有极少数在历史上都有名的名山大川,才能吸引到外地游客。

    不过还是在老总的过问下,入境旅游终于得以保存下来,每年还有4000人左右的外国游客入境,平均每人花费在1000美元左右,能为国家创造数百万美元的外汇。

    这笔外汇甚至比大部分省份的产品出口还多。

    那些6、70年代,在故宫里打转的外国人,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

    除此之外,内地还特意对港澳游客开放了自由行。

    只需要到香港或澳门的中国旅行社提出申请,并提交基本资料,只要不是特殊情况,比如混社团的知名大佬之类的人物,基本上都能得到批准,发给一本通行证。

    (60年代澳门中国旅行社)

    自由行的游客拿着通行证、在关口再申请一张《回乡介绍书》,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去派出所报到,户籍民警会在通行证上盖一个户籍章,等离开时,再盖一个销户章。

    在这段时间内,游客可以凭这个章到街道办领取粮票。

    这本通行证也是游客最重要的东西,相当于国民的介绍信。

    除此之外,游客还需要保存好所有的车票和住宿证明,作为行程依据。这份依据必须与通行证上面的户籍章相对应,但凡有丝毫差错,……不好意思,如果说不清楚的话,大概是回不去了。

    所以,当陈凡回家把车子停好,再叫上刘娟和马岚,一起在后海边的胡同里闲逛的时候,还能经常看见一些外国游客、以及衣着明显与内地人不同的香港背包客。

    他们5个女生一个男生的组合,也频繁成为行人关注的焦点。

    不过陈凡也不在意,只是两手插兜,在78年的胡同里转悠,寻找未来酒吧街、美食街的踪影。

    嗯,还真是一点都没看出来。

    要到90年代,才有一个爱喝酒、叫老祁的人,在这里开了第一家酒吧,离现在还早着呢。

    刚才陈凡有一句话没有说错,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商业,但是却有着老京城最独特的韵味。

    周亚丽跟在老弟身后,一路上好奇地张望。

    斑驳的院门、各不相同的门户,还有那些成片的青砖灰瓦、门前残破的石狮,都让她万分好奇。

    在胡同里,不时能遇到扎堆的妇女聚在一起,各自手里还拿着东西忙活,有的拿着筛子择米。

    就是把米倒在筛子上,一颗颗的找里面的小石头和稗子。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精装大米,全都是散装的大米,还要自己带一个米袋子去粮店称回来。

    这种大米自然也理所当然,里面不时会蹦出几颗小石头和没有清理干净的稗子。

    如果不择干净,很容易就能崩烂一颗牙。

    姜丽丽在一旁看着有点好奇,她自然不是好奇择米,这种事对于南方的小孩来说,几乎从3岁起就会了,她也不例外。

    她好奇的是为什么这里会有人择米,不禁凑到陈凡身边,小声问道,“不是说北方人都吃面食吗,怎么也吃大米呢?”

    陈凡笑着解释道,“北方也有吃大米的地方,比如天津在民国时、作为北方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南来北往的人特别多,后来有很多南方人留下来,所以天津就有很多吃大米的。

    京城也差不多,刚建国的时候,京城完全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当时就安排了上百万人进京支援建设,其中也有不少南方人,可能这家就是。

    另外,京城也有水稻产区、东北的大米也很出名,所以在北方看见有人择米,其实并不稀奇。”

    姜丽丽恍然点点头,“原来是这样。”

    然后她又挽着姐姐的手臂,去看人家剥玉米粒。

    陈凡对这些景象也不会觉得无聊,剥玉米在后世还比较常见,可是择米和纳鞋底,在他长大以后已经渐渐变得稀少,此时看来,也有一些趣味。

    他们在胡同里转悠,不时与其他游客擦肩而过。

    可能是见得多了,这里的居民们也见怪不怪。游客逛游客的,他们聊自己的,还不时对走过的游客品头论足。

    “哎哎,你们看,那几个大姑娘长得真好看。”

    “哪里哪里……哎哟,5个姑娘一个大小伙儿?他怎么好意思走一块儿的?”

    “嗨,说不定也是打香港来的呢,你们看打头那姑娘,一看就跟咱们不一样,那衣服、那帽子,真俊。”

    “可惜,不是本地的,要不然大小得过去问问,看看结婚了没有,要是没结,跟我们家老三正配。”

    “tui,你也不看看你家老三长什么样儿,要我说,还是我家老大最合适。”

    好嘛,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大,哗哗的就吵了起来。

    听着她们的声音,陈凡咧着嘴无声大笑。

    周亚丽即便性子大大咧咧,也不禁闹了个大红脸,恨恨捶了一下老弟,迈开步就快步走开。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