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神探志-> 第三百八十五章 御史公孙策准备开喷

第三百八十五章 御史公孙策准备开喷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公孙策一袭绿袍,步履矫健,走入察院之中。

    唐朝御史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宋朝沿袭,公孙策如今晋为监察御史里行,正是在察院上班。

    历史上的仁宗朝,是御史台飞速壮大的阶段,但那是发生在吕夷简权倾朝野,仁宗提升御史地位,用来制衡宰相之后,那个时期的察院,正牌的监察御史有六位之多。

    天圣年间并没有如此,此时监察御史仅四人,且有两位是兼职,另有实质差遣,并不在御史台任职,反倒是两位监察御史里行天天来此处办公。

    一人是孙沔,另一位就是公孙策了。

    资质浅薄的公孙策原本没有任何可能,但此前清剿无忧洞一役,被朝野上下寄予厚望的儒将刘平轻敌冒进,致使五百精兵在洞内几乎全员覆没,是公孙策代表开封府衙,成功设计剿匪,除此祸端,稳定京师,立下大功。

    又有参知政事夏竦力荐,虽然也有不少臣子反对,但太后最终拍板,官卑而任,才干为先,同意了这项官职任命。

    于是乎,公孙策由一位排名靠后的进士,成为天圣五年进士榜上首位入台谏的言官,仕途一片光明,不禁让朝野上下为之瞩目。

    不过公孙策真正走入察院,来到自己的工位上,却微微摇了摇头,觉得有些无聊。

    无他。

    太清闲。

    吏员来来往往,早就将今日的书刊报状,恭敬地摆放在桌案上,又为他沏好了茶。

    接下来就是御史的日常。

    一杯茶,一摞报,一坐就是一整天。

    其中的报,既是邸报,也看民间的小报。

    邸报是官方发布的刊物,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的新闻文抄,据说最早出现于汉朝,所谓“邸”,就是各郡在京城长安设有的办事处,常驻于其中的人员,要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写下来,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传送到各郡长官。

    不过这个没有确定,有史料考证的则是唐朝的“进奏院状”,到了宋朝“邸报”彻底成型,而“小报”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流行。

    御史平日里的工作,就是翻看各种公关文报,同时从民间小报里也整理出小道消息,再由吏胥和同僚间不断打听,开始抨击朝政,弹劾臣子。

    所谓风闻奏事,不必获得真凭实据,只要有风言风语,御史又觉得干系重大,那么他们就可以上奏弹劾,被弹劾的臣子往往要进行辩解,证明自己的行事是无误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许多作恶是很难找到确切证据的,或者说找到证据时就来不及了,御史的风闻奏事,便可以及时遏止大错,制止局面向着更恶劣的情况发展;

    坏处同样显而易见,御史的主观占比成分太大,即便是那些品行端正,刚正不阿之辈,都难免予人吹毛求疵之感,有的怀着一己之私的御史,甚至无中生有,专司人身攻击,引为功绩。

    公孙策却不喜欢在那些鸡毛蒜皮之事上挑刺,更看不起单纯的人身攻击。

    在他的见解中,风闻奏事不是妄言妄语,因此自上任以来,除了发表一些政务相关的见解外,尚未对一位臣子提出过正式的弹劾。

    有的臣子就觉得公孙策锐气尽失,有的倒也赞许他没有因为年轻气盛贸然出头,却不知这位根本不管外界议论,只是我行我素罢了。

    此时书刊报状,一份份不断阅览,从右侧的未读,移向左侧的已读,尚未到午时,一天的活就干完了。

    公孙策记录下了今日所见的小结,也不在工位前发呆,他放衙后可是会找案子解闷的,时间宝贵,将书信取了出来。

    察院工作之余,他会读信写信。

    比如各地同科寄来的信件,自从得知他成为监察御史里行后,同科的信件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又比如地方上的某位黑炭,双方交流平稳如初,从来没断过,也未因他的官职变化发生任何改变。

    “包黑子居然也会结交江湖人士?还称其为侠士?”

    此时看了最新的信件,公孙策眉头扬起,不禁啧啧称奇起来。

    尤其是脑海中浮现出严肃刻板的包拯,与放荡不羁的江湖人站在一起,怎么想怎么别扭。

    正提起笔,准备给包拯写回信,一位吏员匆匆走入,来到桌案边,行礼后禀告:“公孙御史,西平王请罪的文书,入京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嗯?”

    公孙策悠闲的姿态瞬间消失,眼神锐利起来:“去仔细探明情况!”

    “是!”

    吏员离去,不出一個时辰,又折返回来,给予了更加详细的描述:“西平王李德明一连三封请罪文书,连带着比往年翻倍的贡品,已经入朝!”

    公孙策冷冷地道:“请罪书上,可曾提到了李贼元昊,在中京城内行刺我朝使臣?”

    汴京对于使团的情况并非一无所知,无论是起初夏人使臣居住在四方馆内,正使狄进居于燕京表示不满,还是后来入四方馆主院后,竟然又遭到了一次行刺,都让朝野上下忿忿不平。

    只是最新的进展还没有传回来,而西夏那边显然也在行动。

    吏员道:“文书中写明了,如李元昊真敢以下犯上,定废其世子之位,以表恭顺!”

    “欲废?那就是还说不准废不废了?”

    公孙策眼中厉芒闪动:“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李德明果然能屈能伸,每每认罪,却是根本不改啊!”

    不少羌民部落的首领都是这样,不重信誉,能屈能伸,要里子不要面子,但如李德明这种知错就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千锤百炼的,还是少见。

    而且李德明的这个“改”,其实只局限于口头层面,姿态放得够低,语气足够谦卑,讲白了就是愿意装孙子,偏偏有许多人,包括宋真宗在内,很吃这一套。

    现在这位西夏之主,又来装孙子了。

    公孙策知道必须行动了,将书信收好,站起身来,刚刚出门,就听爽朗的声音传来:“明远兄!”

    面对眼前一位同样身穿青袍的热情官员,公孙策行礼:“元规兄!”

    这就是被太后钦点的另一位监察御史里行,孙沔了,表字元规,越州会稽,即后世的浙江绍兴人,今年三十出头,亦是年轻气盛的低品朝官。

    公孙策是以秘书省著作郎,为监察御史里行,孙沔则是以秘书丞为监察御史里行,论本官品级是高于他的,资历更是甚之。

    能当御史言官的,没一个好易与的,历史上孙沔就痛骂一群宰执,说王随和陈尧叟都是庸碌之辈,张士逊也是没有远见,会坏国事的,所以吕夷简不举荐贤能的人,而是将这群废物放到相位上,自己看似退居幕后,实则是让仁宗发现最后还是离不开他,再将其请回来执政,果然仁宗再次征召任用吕夷简……

    现在的孙沔,还没有指着宰相骂,却同样是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不过公孙策与这位同僚接触后,发现此人不仅极好宴游女色,而且性情阴狠,交情就止步于普通同僚。

    孙沔倒是很热络,主动上前后,又低声道:“明远兄可听说了,夏贼李德明上书请罪?”

    身为御史,消息一定要灵通,公孙策并不奇怪对方也得知了这件事,点了点头道:“我正是为此事,要往台院一行!”

    “同去!同去!”

    孙沔马上意识到这位要出手了,他察言观色,可不觉得此人是被磨去了锋芒,眉飞色舞地道:“明远可还记得张相公之言,‘德明恭顺,不肖其父,其子元昊,当以中华礼仪,教化感染’‘可寻饱学之士出使西夏,为其讲经,去其戾气,使其知是非廉耻’……呵!简直荒唐!张相也是大儒,让他去西夏为李元昊讲学如何?”

    公孙策目光微动:“元规兄准备弹劾张相?”

    孙沔断然道:“正是如此!”

    御史的弹劾,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打响名声,有了足够响亮的名声,就是晋身高位的前提条件,大半高官显宦,都是从御史开始起家的,包括孙沔如今准备大肆抨击的宰相张士逊。

    然而公孙策微微摇头:“张相公擅于内政,不喜战事,此前确实对西夏抱有诸多幻想,然中京行刺的事情传回后,他对西夏再无一句善言,只强调不可轻敌冒进,岂可因过去之言,而遭今日之议?”

    孙沔没想到这位会反对,脸色沉下:“明远,如今朝堂之中,还是有一群不愿对外用兵的臣子,若对宰执委曲求全,可会坏了大局啊!”

    公孙策不受激将,平淡地道:“我等台谏官,讲究直言相谏,就事论事,秉公心,弃私情,张相公认清了夏贼的真面目,善莫大焉,而那些对夏贼还抱有侥幸之心的,才是我等应该弹劾的对象!”

    孙沔猛然愣住。

    他突然明白这位的意思了。

    不只是针对一个宰相,但凡这个时候对夏容忍的,都是垃圾?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