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网游动漫 ->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第三百三十三章:军改,设立五大营,大时代

第三百三十三章:军改,设立五大营,大时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卫渊让顾廷烨去往一个房间里避雨。

    他没有着急去见对方,而是向卫恕意说道:

    “顾廷烨是边军将领,未来不知要参与多少大战,刀剑无眼.”

    卫恕意知道他想说什么,“小弟不也是行伍出身?再说,桂芬都能承受,明儿有何不能承受的?”

    卫渊好奇道:“从何时开始看好顾廷烨的?”

    卫恕意看了一眼张桂芬,二人顿时相视一眼,笑而不语。

    卫渊瞬间明白过来,他差人将顾廷烨请到春意阁那边,独自前去相见。

    没过多久。

    春意阁,亭子里,卫渊与顾廷烨相对而坐。

    此时,后者早已沐浴更衣,身上并无雨水。

    前者的目光一直凝聚在他的身上。

    而他则低头沉默,显得很是拘束。

    良久,卫渊才呼出一口浊气,道:“你可有对明丫头表明心意?”

    顾廷烨回应他的问题,不敢有丝毫迟疑,

    “尚未,想着还是要先经过您的同意。”

    卫渊缓缓起身,轻叹一声,道:“对明丫头好些。”

    闻声,顾廷烨面色一喜,刚要说什么,却见卫渊已经离去了。

    他望着卫渊那高大挺拔的背影,微微一愣神,稍后,深深作揖起来。

    他本以为,今日卫渊要与他说上个千言万语。

    但谁知,话到嘴边,却也只有那么寥寥几句话而已。

    卫渊只是觉着,多说无益。

    让顾廷烨能够清晰感受到自己的意思即可。

    开武元年,五月中旬,卫渊给了谢玉英一个妾室的名分。

    但并未如何操办酒席,只是让亲朋好友来聚了聚。

    由此,谢玉英从一艺伎,摇身一变,成为了冠军侯的妾室。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

    谢玉英这个妾室,能抵得上三品大员的正妻。

    开武元年五月下旬。

    曾经效忠先帝的那些老臣们,在赵曦的极力劝阻下,已经纷纷下野。

    比如吴奎、富彦国、曹耀衡、海忠等人。

    说实话,他们能够安稳落地,就已极为不易了。

    如今的朝堂局势,少了往日的诸多复杂情况,变得简单明了许多。

    首先是文官这方面的班底,以中书门下平章事范纯仁为相,参知政事兼吏部尚书王安石为副相。

    海舟为新任户部尚书,刑部与礼部没变,原来的福建路转运使蔡襄升任为工部尚书,如今的福建路转运使是当初的福州刺史刘奕。

    除此外,王安石的几位学生,比如‘李定’等人,也都身居高位。

    与王安石有些不对付的司马君实,如今是御史大夫。

    武将方面的班底更为简单明了。

    卫渊、秦振、徐长志等,至于一些老牌勋贵们,早已为他们让路了。

    在那些老臣下野之后,赵曦终于算是按耐不住,开始命卫渊、王安石、范纯仁等人实施军改。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结束之后,赵曦这個新帝,在国内的威望,可谓直线上升。

    他要趁着这个威望尚在,将冗兵的问题彻底解决。

    至于如何解决,就看卫渊他们怎么做了。

    他只负责支持。

    为了军改可以有效实施,赵曦将整个宣政殿都暂时送给卫渊等人办公了。

    吏部、户部、兵部等有关部门,上百名官员,每日整理案卷,忙都忙不过来。

    谁都不清楚,这场波及甚广,甚至可以说是开天辟地般举动的军改,到底要如何改。

    就连王安石都不知。

    此刻,宣政殿里。

    所有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然而,唯独卫渊却坐在一个偏僻角落里喝茶吃果子。

    见状,王安石来到他跟前,紧皱眉头,

    “军改是你向官家建议的,大家都在忙,你在这儿闲着,有些过分吧?”

    卫渊笑道:“要不你也喝口茶,歇一歇?”

    王安石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我不渴。”

    卫渊道:“王相公,我只负责给指导意见,具体要如何改,还是得看你们。”

    王安石被气乐了,“指导意见?从卫太傅嘴里蹦出的词汇还当真是有新意,那你倒是说说看,如何指导?”

    卫渊道:“等你先将兵员卷宗整理好,自然会知晓了。”

    这场万众瞩目,堪称浩浩荡荡的军改,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开武元年六月下旬。

    历时一个月,经过朝廷各司通力合作,总算是将大周各疆域兵员信息汇总完毕。

    此刻,王安石正向赵曦汇报着,

    “陛下,如今,我大周境内,算上各地驻守官兵、厢兵、禁军等,总计有一百二十万军队。”

    顿了顿,他又看向站在一旁的卫渊,

    “太傅让我等将各地兵员卷宗调查清楚,再定军改之事,如今已然明了,不知太傅打算如何做?”

    赵曦也看向卫渊,目光里充满好奇。

    卫渊语出惊人道:“裁军。”

    裁军?

    不少人听到这二字,心里都是一咯噔。

    裁军,意味着军中将有很多人丢掉饭碗。

    意味着,朝廷必须要承受壮士断腕的痛楚。

    王安石摇头一笑道:“还以为太傅有何高见,原来仍是裁军啊。”

    起初,他就向赵曦禀明过这件事。

    裁军,是最有效缓解冗兵问题的办法之一。

    赵曦道:“卫师,你想说什么,就说吧。”

    闻言,卫渊颔首道:“臣所提之裁军,并非是裁几万、十几万,也并非是只裁禁军或厢军。”

    “而是统一裁剪全国军队,臣做过初步考量,虽各司将兵员案卷已做整理,但臣认为,这只是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兵,少说也有二十余万。”

    “是以,这场裁军,是要将全国总兵力,裁至八十万人,优先裁剪从未上过战场的军队与老弱兵卒。”

    说实话,对于文臣来说,很乐意看到军队人数裁剪。

    毕竟,这样会在极大程度上缩减国朝开支。

    剩下的钱,他们可以继续大刀阔斧的搞政治谋发展。

    只是

    王安石道:“裁军至八十万,还要分兵把守各地,能行?”

    卫渊解释道:“这八十万大军,乃是作战兵力。”

    说到这里,他向赵曦郑重作揖道:“臣打算设立五大营。”

    “北营,驻扎于代州一带,需有二十万大军,用以震慑辽军;”

    “西营,驻扎于延边一带,需有二十万大军,用以震慑西夏;”

    “中部大营,以汴京、大名府为主,需有二十万大军,用以在危急时刻,支援西北二营;”

    “南部大营,驻扎在福建路一带,需有十万军,以巩固海防为要;”

    “东部大营,以山东地界为主,需有十万军,与代州等北地遥相呼应,扼制辽国发展。”

    “此为五大营八十万兵力布置所在。”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

    “除了五大营之外,臣欲在各路首府,成立戍卫兵,每路三到五万不等。”

    “此戍卫兵力,只负责维持该路之安危与剿匪等任务,不到万不得已,无需参加与敌国作战。”

    “臣粗略算了算,以十路为主,戍卫兵力,需三十万左右。”

    “此外尚有诸多细节未经考量,臣的意思是,事情要一步步做,先裁军,再成立五大营。”

    卫渊的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先进。

    只是,如此一来,五大营主帅可就手握重兵了。

    万一有不臣之心,岂不是要搅得天下大乱?

    范纯仁道:“以北部大营为例,北营主帅,掌管二十万大军,一旦生出不臣之心,整个北地,岂非大乱?”

    卫渊道:“此前,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权力极重,不仅掌控着一地经济命脉,甚至还能控制军队,要么就是地方军队将领与该地官吏为伍。”

    “臣的设想是,施行军政分离制度,取消团练使这一职位,只按照军中将军职衔管理军队,而且,是由朝廷统一管辖。”

    “地方官只能掌管戍卫兵,而无权管辖军队诸事,军队直接受朝廷管辖,如此可避免一营主帅有做大嫌疑。”

    “而且,每三到五年,五大营主帅必须要完成一次对调,以防止权力渗入。”

    一些手握军权的官吏,有了地方上的支持以后,就能称霸一方,胡作非为。

    但是现在,不让伱去过问地方上的事情了,只让你管理军队。

    钱粮等物,都是由朝廷支出。

    地方与军队再无关联。

    此为军政分离。

    最关键的是,每三到五年,五大营主帅完成一次对调,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主帅,能够肆无忌惮的在军中培植心腹了。

    卫渊继续说着,“臣还有一个打算,只要是我大周子民都可参军,除了将军以上的职位,将军以下,每五年为一期,期限到了,就要返乡种地,不可留在军中。”

    “待他们从军的期限一到,我军可招募新兵填充兵源,若遇战事,可延迟退伍日期,责令参过军的退伍老卒,也必须按时返回各自大营,为大战到来,兵源不足时做准备。”

    这样一来,完全就杜绝了某个将领培植自己心腹的问题。

    也能为将来的大周,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

    赵曦、王安石等众人听到卫渊的长篇大论之后,都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感觉。

    如果卫渊的计划真得成功了,那么,影响的不只是当下,还有千秋万代的后世子孙。

    尤其是那当兵期限,五年为一任期,完全解决了战时兵源不足,临时扩兵的弊端。

    所谓冗兵,不就是指兵员战力低下么?

    “待五年从军期限将至,可由各军进行全军大比武或是试炼,成绩优异者,方能继续留在军中,待遇自然也有所提高。”

    “至于如何安置退伍老卒臣建议,一是由朝廷官吏安排他们返乡种地转业,二是在他们退伍之时,给他们一笔钱财。”

    “.”

    卫渊持续讲了整整半个时辰。

    直至讲到口干舌燥的程度,才算闭嘴。

    此刻,众人看向他的眼神都有所变化了。

    惊诧、钦佩等各种目光夹杂在一起,全部汇聚在他的身上。

    卫渊见众人似都陷入沉默,于是朝着赵曦作揖道:“臣,讲完了。”

    然而,那些人,还是未从震惊当中回过神来。

    卫渊所讲的一切,给他们带来的震撼,简直太大了。

    许久之后。

    赵曦才勉强回过神来,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肃语气,警告众人,

    “方才卫师所言,谁若敢泄露半个字,朕.必杀了他!”

    如果,卫渊的军改,被敌国知晓。

    那么,完全有可能使敌国军事力量更上一层楼。

    “卫师,军改之事,朕不再过问。”

    “朕,都交给你了,朕,只看结果!”

    赵曦对卫渊充满了信心。

    倘若真能军改成功,靠着那军改,他也就有了武功。

    待众人回去休息的时候。

    王安石特意寻来卫渊,作揖道:

    “卫贤弟,今日之言,令某顿开,此拜,你当受之。”

    卫渊连忙将他搀扶起来,笑道:“王相公,王兄,你这是做什么?”

    王安石道:“若你的军改策略真能功成,则我大周再无外事之忧患。”

    卫渊正色道:“王相公,我那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尤其是裁军.这么大规模的裁军,阻力必然不小,稍有不慎,我这个冠军侯,就要被将士们唾骂了。”

    王安石也是神情肃穆道:“卫太傅为国如此,这骂名,我与你一起担着!”

    他牢牢地握着卫渊的手腕。

    这一刻,二人的目光,仿佛又回到了赵祯在世时的一日。

    那时,二人的心中,都不约而同的想起一句话,与今日别无异样,

    【将相和,安天下】

    开武元年七月初旬。

    盛长柏与海朝云成婚。

    卫渊、王安石等人都去了。

    如今,在卫渊的建议下,年纪轻轻,并无多少执政经验的盛长柏,已经成为了吏部左侍郎。

    升官的速度,让人叹为观止。

    盛长柏当然明白,这一切,都有赖于卫渊的帮助。

    起初,不愿结党营私的王安石,自然不愿在卫渊的建议下去扶持盛长柏。

    后来,卫渊向王安石语重心长的说了一番话,才使得王安石改变主意,

    “你我在朝为官,如今已是身居高位,咱们忙忙碌碌这么久,多半是为家国天下,但小半,也是有些私心,也想着晚辈们能过得好些,能让他们一展所长。”

    “长柏是你的弟子,算是我的外甥,又是难得的青年俊杰,如今新帝登基,重视年轻臣子,惟求大治,正需长柏这样的年轻人立足于洪流中为民做事,咱们,这也算为国举才了。”

    王安石听得有那么几分道理。

    于是,盛长柏就成为了自大周开国以来,最年轻的吏部左侍郎。

    盛长柏升迁的事情也逐渐映射到了整个朝堂,这意味着,朝廷选拔人才,不再是看资历、看经验,一个能让年轻人也能展露头角,一个让所有人都能鱼跃龙门的时代,已经到了。

    这段期间,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周朝改革大时代!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