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07:从小学生开始加点-> 第三百零一章 学生培训老师来了

第三百零一章 学生培训老师来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带队老师姓刘,四十岁左右,带过四届国际赛选手,算是经验丰富了。

    他一直担忧这届选手的年龄问题。

    “高三的毕竟算是最后一次机会,都会拼尽全力争取一个国际赛的好成绩。高二的可能没有这种紧迫感,遑论今年还有个初二的……”

    他曾经跟华夏计算机学会的管理层表达过这个意见。

    “这个初二的可是拿了历史最高分。”

    计算机学会基本就是这么個态度。

    那刘老师也没啥好讲的了。

    其实过去几届,华夏代表队团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非常稳,不管从难度还是强度上说,华夏国赛是与国际赛最为接近的比赛,能在国赛拿下前几名的选手,到了国际赛也是最强的一批。

    其实这跟教育理念有关。

    国内外教育曲线不太一样,制度也不同。

    不过两者并无优劣之分。

    聪明人会自己集成资源,取长补短,把大环境的差异在个体层面上抹除。

    基础打得比国外学生硬,长处发展得比国内学生长。

    年龄越小的竞赛,国内参赛选手相对越有优势。

    卷得早卷得狠,该利用这个优势就得利用。

    至于国外学生深耕某一方面能力的优势,其实更多是教育实力的差异。

    华夏选择了保证大部分人的教育权利,自然在高精尖这事儿上的投入就没有国外那么足。

    李颜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转瞬即逝。

    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不是问题,华夏又不是不搞高精尖培养,就例如华大少年班或者各种顶级高校的卓越班。

    他是聪明人,把抱怨制度差异的精力用在自我提高上,也就用不着去抱怨什么了。

    所以优化教育制度这种宏愿,还是留给做得到的人去做吧。

    李某人就算带着挂,那毕竟也是一人之力。

    这个挂能让他在个人层面做到很多事,但确实有一些事情是它给不了的。

    尽力做自己能做到的,忽略自己做不到的。

    这才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总而言之,就李颜在国赛上砍下接近满分的历史第一高分,加上答辩时现场手搓代码的优异表现,只要能在国际赛上正常发挥,他拿下金牌可以说是毫无悬念。

    甚至拿下第一,应该都不是什么夸张的事情。

    刘老师曾经比较担心李颜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心态失衡,但这小子自己买机票,来到第一晚带大家吃自助餐……

    跟紧张看来不沾边。

    刘老师的担忧转为“这四个孩子会不会太过轻敌”,结果在第一次培训课上,四个人就提出了让老师也为难的问题。

    此时的老师们还很开心,这群孩子学得认真主动,善于发现问题,还有很强的总结能力与发散思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

    问吧,多问,多讨论,老师们乐见其成。

    然而,培训的这五位老师没想到,这一个多月的培训会是地狱难度副本。

    这群孩子思维太发散也特么太能提问了!

    尤其是这个叫李颜的家伙!

    按刘老师以往的经验,每天上课也就是给一些题目训练,讲讲解题思路,然后大家讨论一下解题细节——往往四个人里总有那么一个答不出来,加上一个回答不完整的,这很正常,题目难度摆在那,有时候一时没想到嘛。

    这也就是培训的意义,了解自己的短板,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要是大家能给出一些不一样的思路,并且就如何优化这个思路展开讨论。

    那就已经是让培训组老师欣慰不已的情况了。

    然而这次的四个人,研究多思路解题还不算,非要发散思维把具体的问题再抽象化,给出难度更高的新问题反问老师。

    邓宇迪是最省心的,他就负责默默解题。

    贺子翔喜欢想尽办法给出一个古怪的解答,并寻求优化可能。

    赖一宁热衷于把简单题目复杂化,加上更难的限定条件供大家训练。

    最麻烦的就是李颜,他总是要把具体题目结合现实情境,抽象总结出泛用性的问题,并不断优化问题本身……

    “套路其实是一种工业化成熟化的体现,如果能将某一类型的题目总结出套路与公式来,乃至给出泛用性的通解,意义更为深远。”

    这位初二学生如是说。

    老师们非常无奈,合着是学生培训老师来了?

    李颜提出来的问题,都特么能当一些论文的研究课题了,哪里是在课堂上能解决得了的?

    但这群孩子还就能讨论出来个一二三四,甚至真有一种研究课题的感觉了……

    李颜很热衷于跟老师们交流手机系统、智能手机软件之类的问题,但这群负责竞赛培训的老师也给不了令他眼前一亮的建议。

    华大计算机系的那位年轻的教授助理对此很感兴趣,表示或许可以通过华大教授的人脉,给李颜拉一些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认识认识。

    李颜表示非常开心,并询问是否提供实验室。

    一下把这位助理给问懵逼了。

    “这里不缺人才,你虽然非常非常优秀,但想要在上京获得优待,还需要拿出更亮眼的成绩。”

    “行。”

    李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创族毕竟是新北本地企业,恰逢老板又愿意扶持本地人才——临江有不少企业家都有这种情怀。

    加上新北市官方也给了不小的支持,创族才能给出实验台这种条件。

    “本地”也算是李颜该攥在手里的强大竞争力。

    他越发觉得自己选择留在新北中学上华大少年班的决定是正确的。

    就看这个少年班是怎么一个规格了,还有继续讨价还价的空间。

    赖一宁跟贺子翔把题目升级为plus版本又丢回给老师,按理说倒也不是什么头大的事情。

    解答得了就费点脑细胞,解答不了就“这种题目竞赛不会出的”。

    尴尬的点就在于,四个孩子会绞尽脑汁想出答案,然后再给刚刚选择了逃避的老师看看。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啊。

    答案都摆在你面前了,是对是错总得有点指导意见吧。

    于是老师们每天的备课就成了一件颇有压力的事情。

    当然,往好了说这叫学生与老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就是这么培训了一个多月,老师们竟然逐渐被李颜带歪了,九个人天天讨论得热火朝天,压根分不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

    也算是一种难忘的体验吧。

    12月15日,又一年生日,qq跟微博噼里啪啦冒出来一堆生日祝福,让不喜欢也不习惯过生日的李颜非常不适应。

    不管怎么说,被人挂念总是幸福的。

    韦韵之没有说生日快乐,而是发来了一张去年今日蓝裙翩翩的照片。

    几乎就是李颜画画时脑海里场景的复现。

    “怎么会有这么高清的照片?”李颜问。

    “那天我们学校来了摄影社的。”韦韵之答,“这张被我收了,不给他们发出去。”

    “那现在?”

    “生日礼物嘛。”

    真的是……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