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科幻小说 -> 富则莱茵金属,穷则莱茵钢铁!-> 第372章 雪域高原的考验 上!(第一更!)

第372章 雪域高原的考验 上!(第一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对于阿瓦德先生您的倡议,我本来应该表示赞同,但是,阿美莉卡人不赞同,新政府不赞同,毛拉也不会赞同。

    当然,我自己更不会赞同,从喀布尔撤离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国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的民族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的未来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现在,我想通了。

    我们应该摒弃所谓的大普什图主义,建立属于我们阿富汗族群的共同认知,从而建立起一个真正的阿富汗,让这块土地上的人,真正的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自己思想的族群。

    这个族群就叫阿富汗人!

    我会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而所有挡在我这个目标路上的人,都将会是我的敌人。

    只要是我的敌人,我就会用尽一切力量,用尽所有的办法,将敌人消灭殆尽。

    您的谈判邀请,我不会同意,因为我知道,喀布尔的人,还有阿美莉卡的人,都一心一意的想让我死。

    所以,我不能去。

    不过,既然你都诚心诚意的邀请了,那我这里可以提出一些条件,如果喀布尔方面能够同意,那我可以考虑降低对他们的打击力度。

    当然,他们种植的毒品,以及毒品链条不在此类。

    第一,真正的做到,所有的阿富汗人都是一家人,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权,生命权,以及信息获取自由。

    第二,放弃他们那用宗教控制普通人的糟糕的想法,你们也是一样!】

    写下最后的一个词汇,阿布双手拿起面前的信笺纸,检查一遍,确认说了自己想说的话,这才拿起另外一张信笺纸,重新将这些话誊抄了一遍。

    抄写完毕,他将写满文字的纸张装进信封,随后,在信封上漂亮的留下几个字。

    【致阿瓦德!】

    做完这一切,他将信封交给那萨特,并且叮嘱道:“你让摄像帮伱拍一个视频,视频内容就是读这封信。”

    “读完之后,你们找个地方把这个视频发到网络上。”

    “记住,一定要营造出一种我和你们不在一起的感觉,明白吗?”

    “明白!”那萨特接过信封,转身不带一点犹豫的离开,对于阿布的要求,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含义。

    无非就是想给敌人营造出,西部塔利班的首领阿布,并没有和他们这些战士生活在一起,而是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避免阿美莉卡人的斩首行动。

    在村子里溜达了一圈,他找到了正跟随在几个农业专家身后,在练习枪法的摄像师。

    带着对方,回到他们专门布置的摄影棚,开始新一轮的拍摄。

    而阿布,也在研究面前的地图,准备趁着这一次,所有人注意力都在喀布尔的时候,搞一次偷袭,干掉一些种植罂粟的家伙,从他们手里缴获更多的毒品,从而换取更多的装备。

    同样,也是借着这次偷袭的机会,进行一次大练兵。

    如果练兵顺利,那等到2004年,他就可以派人前往东部地区,扩大对毒品的打击范围,缴获更多的毒品。

    至于目标,就是赫拉特南部地区的法拉省法拉河河畔的法拉市,根据他们掌握的情报,在法拉市,有一伙人正在大张旗鼓的贩卖毒品。

    动作行为态度之嚣张,让收集情报的人都为之诧异。

    这些人,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在卖毒品一样。

    对于这个消息,阿布的看法是有人在钓鱼,至于鱼是谁,那显而易见,就是他们这帮袭击赫拉特毒贩的人。

    如果是以前,那他会害怕这些鱼饵,但是现在,他们已经鸟枪换炮了,已经从一条脆弱的鱼,变成了一条鲨鱼,从被捕食者,变成了捕食者。

    那这个时候,就应该狠狠的出击,告诉这帮家伙,鱼不是那么好钓的。

    并且,法拉市是法拉河河畔的重要农业城市,如果可以在这里扎下一颗钉子。

    那以后就可以借助这颗钉子,狠狠的偷袭喀布尔当局。

    拿起钢笔,在地图上描了许久,阿布再次拿出信笺纸,开始详细计划这一次的作战行动。

    写了一会儿,他就放下钢笔,走到窗户边,先看了一会儿窗户外的景色,然后又将目光投向东方。

    也不知道那位朋友,在忙什么。

    …………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人送外号世界屋脊,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山脉,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部和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还有黄土高原相接。

    狭义上的青藏高原,是华夏国内的两个省。

    广义上的青藏高原,除了华夏国内的区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者全部地区。

    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这里被几大山脉的拦截,降落,也让这里获得了亚洲水塔的称号。

    日土镇。

    邵晓峰吊着一个氧气瓶,坐在一个简陋的木桌旁,正在制定接下来的武器测试规划。

    在莱茵钢铁的时候,他一直听罗平等人说边防如何如何的辛苦,当年他们在西南的那一战,打得如何如何艰难。

    以往,对于罗平等人说的话,他是深表怀疑的。

    现在,他甚至觉得罗平当时说的那些话,有为了防止吓到他们,故意往小里说的嫌疑。

    因为他现在所在的日土镇,就位于西部边境,在喜马拉雅山北部,出门就能看到巍峨的雪山,还有一片蓝色的湖泊。

    当地平均海拔4200米,他这个出生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刚刚来到这里,全靠氧气瓶吊命。

    此时此刻,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厂长要把高原地区的型号单独罗列,单独拉出来。

    就这海拔高度,就这氧气稀薄程度,就这里的地理条件,一般的车上到这个地方,动力没有损失,那就是一个奇迹。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反复思考,再结合边防的训练强度,邵晓峰终于制定好了这一次的测试计划。

    其实也没有什么计划,就是硬造,往死里造,怎么祸祸装备怎么来。

    只要人没想到的东西,都可以往计划里添加,按照最坏的工况来执行,不过,在硬造之前,他还需要先将最基础的数据收集好。

    计划清单罗列完毕,他取下氧气瓶,走到窗户边,将窗户拉开,用力深吸一口气。

    这一口气吸入肺中,他整个人差点没缓过来。

    他没吸到多少氧气!

    再一次将那个小氧气瓶吊上,他拿着计划书,推开房门走出,走向了隔壁兵站的站长办公室。

    伸手敲了敲房门,得到里面的回应,他推开门走了进去。

    兵站的站长,名字叫做左正轩,因为青藏高原的紫外线原因,这个30多岁的少尉,看起来像是50多岁的人。

    此刻,他正拿着电话,在联系边防哨所,准备给边防哨所送补给。

    看到邵晓峰走进门,左正轩连忙挂掉电话,笑呵呵的就迎了上来:

    “邵组长,你来得正好,刚刚又和上面的领导聊了一下,他让我带着你们出去,先溜达一圈,然后再开始测试。”

    “我这里正好要去送物资,你要不要带上你们的人一起?”

    听到这话,邵晓峰拿着测试计划的手一拍大腿,同样尖叫道:“那就巧了!”

    “我刚刚才把测试计划拟定好,里面正好有一条就是从日常部署的区域,通过尚未完成的道路,快速前往边境。”

    “左站长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们正好可以一起测试。”

    “这件事宜早不宜迟,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对于邵晓峰的话,左正轩下意识瞥向邵晓峰手中的那张纸,有这么巧吗?

    在疑惑之中,他扭头瞥一眼墙上的时间,早上10点。

    “一个小时后吧,我让人把物资装好,然后您看一下您的那些车,需要带哪些维修工具,能不能扛住这高原的气候。”

    “好,我现在就去做准备。”回了一句话,邵晓峰果断转身离开,去让测试组的人员做准备。

    一个小时后,兵站运输物资的车,还有来自莱茵钢铁的测试团队,浩浩荡荡的20多辆车,开出大路,沿着小路一路朝着边境线前进。

    沿途全是爬坡。

    道路在巍峨的群山上蜿蜒起伏,一边是高大的群山,让人生不出翻越的想法。

    而另一边,都是悬崖峭壁,一眼望不到底,让邵晓峰很是怀疑,如果一个人从这悬崖上滚落,那滚到悬崖底部的时候,还有没有好。

    在脑海中冒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他又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抓住方向盘的手,在不经意间用上了力道。

    踩油门的脚,也在这一刻稍稍收回。

    很快,前方带队的车突然停下,正当邵晓峰以为已经到点的时候,左正轩从车上跳下,乐呵呵的来到他面前,抬手指向远处的群山:

    “邵组长,测试可能要中断了,前面的道路上有塌方,落石埋了大约300米的道路,更前方的位置不太清楚,我们没有带工具,也没有清理的设备,只能用人工把物资补给背过去了。”

    “你们刚来这高原上面,身体还没有适应,所以你们就原路返回,回到日土镇。”

    “如果你们要测试,可以在兵站外面那片平地上测试。”

    “我们把粮食送完之后,再回来和你们汇合,然后再和你们一起测试。”

    说完,不等邵晓峰回应,左正轩直接转头,往前方走去。

    邵晓峰也跟了上去,同时也看清楚了这一次塌方的情况。

    被冰川融蚀的碎石,在岁月的作用下,从上方的山坡滑落,堆在了他们前进的道路上。

    延绵出去大约两三百米的距离。

    但这并不是落石堆的极限,而是他们视线的极限,因为在更前方的地方,是一个转弯。

    转弯的位置,也堆满了碎石。

    不知道弯道后面,是个什么样子。

    站在原地踌躇片刻,邵晓峰走到后面的一辆火力支援车旁边,看着这辆车副驾驶那个因为高原反应,已经开始呕吐的年轻人问道:

    “研究生,你的无人机在这种地方,能不能飞起来?”

    副驾驶,一阵剧烈的呕吐过后,魏崇斌慢慢抬起头,伸手扶了一下眼镜,眼睛扫一下前方,平静的回应道:

    “使用燃料的装备在高原地区,会因为氧气不足,发动机吸入的氧气无法满足燃烧需要,会造成动力短缺。”

    “但是无人机用的是电池,动力使用不会受氧气影响。”

    “我们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根据我们的理论计算,高原气候对我们的影响几乎没有。”

    “但我也不敢保证。”

    “现在正好遇上了,那就测试吧,测试出结果,我们心里的石头才能落地,后续无人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听到他的话,邵晓峰果断转身,让另外几辆车上的人下车:

    “全体都有,现在架设无人机地面天线,把无人机展开,进行起飞测试和吊装测试。”

    在他的指挥下,车上下来的几个人将魏崇斌所在的那辆车上的无人机取下,装上桨叶。

    几分钟过后,一架展开尺寸2米×2米的四旋翼无人机,出现在众人面前。

    魏崇斌取出遥控器,将遥控器和天线连接,检查完连接后,他按下了飞机的起重机。

    四旋翼无人机马达转动,发出如同蜜蜂一般的嗡嗡声。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这架无人机慢慢起飞,然后又在魏崇斌的控制下,悬停在众人面前。

    姿态很稳,即便是时不时吹过的山风,也无法干扰到这架无人机。

    就这样悬停了一会儿,魏崇斌又操控着无人机,飞向对面的山谷,然后,停在山谷中央。

    这一刻,他的额头开始不停的冒汗。

    无人机技术,有两个拦路虎,一个,是信号连接。

    而另外一个,就是飞行控制。

    信号连接方面,莱茵钢铁发射的9颗卫星,已经勉强可以做到信号覆盖,小型化的定位模块,也装到了无人机上。

    在这个定位信号模块,还有信号天线的控制下,这台无人机在平原地区,控制范围达到了恐怖的15公里。

    而飞行控制,却是一个一直都需要突破的难题,因为飞在天上,有可能会遇到鸟,有可能会遇到电线,更大的可能是遇到突然的风。

    在这雪域高原之上,山谷间的风,就是无人机最大的敌人。

    好在,山风呼啸,那巨大的无人机扛住了考验。

    虽然姿态不是很稳,但是,没有因为姿态的调整而坠机,就是最大的进步。

    就这样保持了一会儿,魏崇斌将无人机飞到左正轩几人面前落下。

    随后,他走过去,轻声说道:“左站长,我可以用这些无人机帮你们把物资到落石堆对面去,如果哨所在10公里以内,无人机甚至可以直接运过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