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三百五十章 少了

第三百五十章 少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贞观十八年的九月,有史官记录道:奉太子令,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各路官吏进入河北,查问各州府,捉拿河北士族八百余人,捉拿地方恶徒五千余人,悉数押送洛阳。

    归还乡民田亩五万顷,归还房屋,释放家仆还以户籍不计其数。

    河北各州府有归还户籍者,增十五万六千户,分得田亩者三十余万口。

    当年太宗皇帝有旨:敕天下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末附华。

    当年旨意下达,各地响应寥寥,今太子践行之,河北道增人口四十余万。

    各地州府兵马未动,各地守备将军宁自缚,不敢轻动兵马。

    太子言:有为恶一方者必查,必究。

    洛阳城前,一个个的人被押送到了城前,李承乾看着马周的奏报。

    “太子殿下,罪状皆已坐实,若要追查随时翻阅卷宗,可查到每一人证,物证。”

    “忙碌了大半年,辛苦你了。”

    这半年,马周也好,御史台其他人也罢,他们翻阅了海量的卷宗与契约,账目,查问了数不清的人。

    所以呀,为恶不过是一时的事,但要行正义之事,却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还需要更强的意志。

    张行成道:“太子殿下韦挺此人是否要斩了。”

    李承乾道:“送去西域种树,至于京兆韦氏,有账慢慢算。”

    “喏。”

    “其余……你们依律执行。”

    “喏!”

    狄知逊大声念诵着要犯名字,这些人的名字都是要被斩首的。

    百余人的名字念完,大刀挥下一颗颗人头落地。

    就这么一拨拨地砍头,足足砍到了夜里,洛阳城内一片寂静没人敢大声说话。

    有人说:“洛阳城前的血水洗都洗不干净。”

    翌日,有四千多罪犯被押送去西域种树。

    河北还是有士族的,但余下的士族皆老实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有人为恶。

    或许在多年后,李义府再一次巡查中原各地,他来到河北会想起当年说过的话,对付他们不能用礼义廉耻,要用刀,要用火。

    半月后,有传言出了洛阳,东宫太子主持国事,开展清查,历时之久,律法之森严,杀人之多,史书难写。

    “这当然也是谣言了。”谷那律坐在崇文馆内对张大安道。

    “是吗?”张大安有些恍惚。

    谷那律抚须道:“太子既没有屠灭世家,亦没有杀光天下士族,所杀的都是作恶之人,作恶之首,况且只是在洛阳城前砍了一千余人。”

    张大安点头道:“一千余人。”

    “是啊,只有一千余人,这难道很多吗?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帝王哪怕是灭族死者何止上万人,太子还是很贤明的,杀的都是该杀的,流放的也都是该流放的。”

    张大安再一次改变他对这个大儒的认知,这位大儒该不会是个假的吧。

    张大安道:“是啊,朝堂从未说过要屠灭世家,只是在行正义之举,在彰显律法。”

    谷那律满意点头道:“自魏武以来,世人的礼制教化几度崩坏,世人需重新教化,所谓教化可用烈火来烹油,亦可用典籍徐徐教化,这就是吾等此生需践行事。”

    杀人是需要理由的,需要罪证,并且这个罪证是需要坐实的,好让后来人追查,即便是要翻案,也翻不得。

    不论为恶的是李唐宗室,还是世家,士族哪怕对方有着百年名望,也一视同仁。

    这个晚上很多人没有睡好。

    当天光再一次大亮之时,洛阳城前有人在用铲子挖土,地已洗不干净了,血水渗透土壤,渗土有一尺深。

    只能将这些黑红色的土全部挖走,换上新的土填上。

    有内侍吩咐道:“都要填平压实了,不要留下一星半点,若是被太子看出来,指不定要有多少人被喂鱼。”

    一群工匠闻言,更卖力地用铲子掘土。

    当这里的土换填之后,城前终于干净了,洛阳城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人们开始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

    得知太子杀了这么多人之后,苏亶从关中来到了洛阳,前来看望太子。

    只是进了洛阳城,被侍卫领到了一处宅院前。

    侍卫道:“末将这就去告知太子。”

    苏亶连忙拦道:“在这里等着就好,不用通禀太子。”

    这个侍卫点头又离开了。

    苏亶又擦了擦汗水,往这处看守森严的宅院中望了望,不安地站在原地。

    宅院内,李承乾坐在舅爷与爷爷面前,道:“孙儿好杀人的名声,恐怕会流传很久。”

    李渊道:“你杀的都是该杀的人。”

    高士廉道:“杀得还是少了,历朝历代的皇帝哪有像你这样,就杀这些人?”

    李承乾给他老人家倒上茶水道:“舅爷说的是,孙儿惭愧。”

    高士廉拿过茶碗,一脸严肃地道:“你看看隋文帝登基之后杀了多少人,杨广登基之后又杀多少人,你爷爷,你父皇呢?”

    李渊咳了咳嗓子,示意自己的存在感。

    高士廉吹拂着茶水,悠哉地道:“要当皇帝就要多杀人,历朝皇帝但凡建设,动辄增发百万徭役,你就让这些人去西北种树?真是毫无大志。”

    李承乾又是惭愧一笑。

    高士廉接着道:“当皇帝呀,太过仁慈了就会被仁慈束缚,太过暴虐了就会被人指责,你既要有雷霆之举,也有怀柔之策,其实你父皇还是很好的。”

    “还有啊,你又让朝臣在大殿举手了?这不好,以后不要这么做了,就让几个朝臣代你说话,让朝臣代你去做。”

    “孙儿铭记教诲。”

    “再者,为君为帝要有城府,不要总是笑,要有威严,嗯……”高士廉道:“你看,你又笑了,你一笑群臣就会害怕,他们往后还如何尽心为社稷办事?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生怕犯错。”

    李渊神色不悦地摇着手中的蒲扇,身边这个老家伙教导孙儿怎么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平日里也不见这个老家伙说这么多话,从来到洛阳到现在,今天说的话,比这半年都要多。

    内侍来禀报道:“太子殿下,苏监丞来了。”

    李承乾又给舅爷的茶碗倒上茶水,道:“孙儿去见见岳丈。”

    高士廉点头道:“去忙国事吧,别来了,老朽看到你就烦。”

    李渊很是不乐意,老东西说话要赶孙儿走,高士廉脸上还一脸骄傲,笑都藏不住了。

    苏亶见到太子当即行礼道:“殿下。”

    近一年不见,苏亶再看太子,觉得太子殿下又高大了不少。

    李承乾还礼道:“岳丈。”

    苏亶将姿势放得更低了,忙道:“太子殿下近来可好?”

    李承乾一路往皇宫走去,回道:“挺好的。”

    “是吗?”

    “岳丈近来不好吗?”

    “嗷……”苏亶连忙又道:“臣很好,吃得好,睡得好。”????“刚去见了舅爷,舅爷又在教导孤。”

    “高士廉如此教导太子,实乃社稷之福。”

    就快要走到宫门,苏亶停不下脚步,他拿出一张纸递上,“太子殿下,这是关中各地望族联名写的书信,武功苏氏,京兆杜氏,华阴杨氏,京兆……”

    “行了,孤自己看。”李承乾打断他的话。

    “是……”苏亶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这是关中士族们的联名书信,信中之意皆是往后如何善待乡民,绝不为恶的承诺。

    李承乾看完了书信,道:“岳丈有劳了。”

    苏亶忙行礼道:“此事本不是武功苏氏主张,乃关中各地士族,他们知晓小女嫁入东宫,便推举武功苏氏为首,让臣将此信交给殿下。”

    李承乾道:“如此说来武功苏氏如今乃是关中士族之首。”

    “臣……臣……臣……”苏亶有些结巴地道:“臣万不敢当。”

    李承乾接着道:“这信孤收下了,若将来各地士族子弟有言行不妥,孤还是会将此信拿出来。”

    “这是应该的。”

    “其实武功苏氏若能与乡民交好,不去祸害乡民,你们成了关中士族之首也无妨。”

    “臣不敢当。”

    听着岳丈还是这句话,索然一叹。

    李承乾道:“岳丈随孤去看看孩子与婉儿吧。”

    “臣不用了,其实来之前小女已有书信送来。”

    “当真不用?”

    苏亶道:“臣还有急事,就不久留了。”

    李承乾作揖送别。

    苏亶又是行了一个大礼,迈步就要离开。

    “要不一起用个饭。”

    苏亶闻言停下脚步,这才回过声道:“臣领命。”

    李承乾领着岳丈一路走入皇宫中,苏婉与宁儿正在给两个孩子试着衣裳。

    苏婉见到是父亲来了,忙上前道:“怎么来洛阳了?”

    苏亶看到女儿,就有了笑容,他道:“殿下说吃个饭再走。”

    他见到了正吃力爬下桌子上的孩子,这个孩子一脚踩着桌子,一脚试探地放在椅子上,就这么吃力地爬了下来。

    “这孩子都这么大了。”

    苏婉道:“於菟!”

    闻声,这孩子快步跑来,道:“娘!”

    “这是你的外公。”

    小於菟眨着大眼睛,淡眉毛紧蹙,瞧着眼前这个面带笑容地中年人,低声道:“外公?”

    苏亶点头道:“哎!”

    小於菟又道:“外公!”

    “哎!”

    这孩子觉得颇为好玩,便一声声地叫。

    苏亶面带笑容,看到这孩子便觉得往后为太子舍了这个条命都是值得的。

    李承乾端来了饭菜道:“岳丈,饭菜简单了一些,还望……”

    “无妨。”苏亶忙道,他从女儿的怀中接过这个外孙,又道:“这孩子真沉呀。”

    小於菟努着嘴道:“於菟不沉,爷爷都抱得动。”

    苏亶脸上尽是笑容,道:“嗯,不沉。”

    当饭菜准备好,东宫一家坐下来用饭,李承乾又听苏亶说了许多关于关中士族的事。

    虽说名义上还不是关中士族之首,但各地士族这般推举,苏亶就算是不想要这么名头,也由不得他了。

    河北之事后,关中各地士族是最先响应的。

    本来这几年,关中士族很听话,京兆府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现在他们希望借着武功苏氏与东宫的联系,想方设法存续下去

    当被逼到墙角之后,他们的要求就只剩下了存续。

    也只有这样,士族才不敢伸手。

    送走苏亶之后,李承乾看着山东送来的书信,河北出事之后,河南与山东的世家都在打听消息,纷纷担忧会落得河北那样的下场。

    其实李义府已在山东博州奔走,并且还很顺利。

    查要查得仔细,最好一网打尽。

    如今山东各地都有了防备,反倒是给博州添了麻烦。

    李承乾又打开上官仪的书信,他在博州查问时,确实发现了几个案子,只是就在河北出事之后,李义府本想要找的几个证人,莫名被杀害。

    对方作出了防备的举动,想要剪除线索,并且毁灭证据。

    河北的事,就是他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但只要出了人命案,李义府就有了查案的由头,能够留在山东,并且也有了更好的借口盘问各县的县令。

    再看稚奴的来信,看他在信中的陈述,李承乾隐约觉得山东的事,比河北更棘手。

    另外是李景恒与程处默送来的消息,崔仁师如今人在渤海,正在给崔氏戴孝,其人十分悲伤。

    当初卢氏的案子就是这个崔仁师在帮忙周旋,至今没有结果。

    “太子殿下,天色不早了。”

    闻言,李承乾这才抬头看到宁儿,看向窗外,明月就高挂在夜空中,不知不觉也已是深夜了。

    夜风吹入,让桌上的信纸掀起了一角,时不时地起伏着。

    寝殿内很安静,两个孩子安静地睡在小床上,李承乾给他们收紧被褥。

    入秋之后,洛阳的夜里很凉。

    宁儿道:“殿下是有心事?”

    “舅爷说孤也可以做个桀纣之君。”

    “殿下不是桀纣,殿下是天下最良善的人。”

    “记录史书的人恐怕不会这么说。”

    苏婉道:“以往有人说汉武帝征战匈奴,是个建立功业的皇帝,后来也有人说汉武帝几次征讨匈奴,导致民生凋敝,各地民户十不存一,对此还颇有指责。”

    求月票呀!!!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