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485加急电报

485加急电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从琉璃厂出来,唐植桐钻进胡同,取出自行车,然后奔向阜成门。

    一路上开启雷达扫描,遇到斑鸠,就捡个大的往空间里薅。

    之所以来阜成门,是因为唐植桐上次在这边处决过兔子,有个人烟稀少的好地方,不引人注目。

    (照片为1964年拍摄,阜成门以南内城西护城河。已看不到城墙。)

    还是上次的地方,唐植桐停好自行车,薅出气枪,装弹上膛瞄准,然后扣动扳机的同时,将斑鸠放在自己的瞄准点上。

    虽然百发百中,但由于斑鸠出来以后扑棱,这就导致略微有些偏差,并非枪枪爆头。

    唐植桐不贪,只毙了四只。

    在斑鸠“冷静”下来的工夫,唐植桐又如法炮制了十来只兔子。

    为了尽量避免被别人看出是家兔,唐植桐在空间给兔子做了个真皮去除术,身上一根毛也无,贼拉干净。

    这样拿出去,自己说是野兔那就必须得是野兔。

    指鹿为马的事都有人干过,指兔为兔更不成问题,如果非要质疑,那就别吃了。

    将四只凉透的斑鸠用绳子拴住脚,绑成一串,唐植桐这才背上气枪、挎包、水壶,骑上自行车往椿树胡同赶过去。

    “运气不错啊,都是今儿打的?”刚一进院子,出来接水的高大爷就看到了唐植桐车把上的斑鸠。

    “对。高大爷,来一只尝尝?”唐植桐下了自行车,从上面解下一只来,递过去,对于从前线下来的老兵、功臣,他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带回去给小家伙们加个菜吧。”高大爷摆摆手,不肯要,临进门的时候,不忘转头嫌弃道:“枪法稀松,还得多练。”

    “好嘞,听您的。”您老腕儿大,说啥都对,唐植桐应得爽快。

    答应归答应,但押运科毕竟不是正儿八经的职业军人,哪有那么多练枪法的机会?

    锁好自行车,唐植桐拿着东西,丁零当啷的上了楼。

    敬民给开的门,看到唐植桐,热情的喊了声姐夫,然后眼睛就有些不够用了,一会瞅瞅斑鸠,一会看看气枪。

    “小心别砸到脚。”唐植桐将斑鸠放在地上,然后拿下气枪递给小舅子,里面没弹,光端端。比划比划还是可以的。

    “您就放心吧,就是我摔了,也得让自个垫在下面,不让枪磕碰喽。”王敬民兴高采烈的接过枪,端着瞄准,嘴里还不断的发出biubiubiu的动静。

    抗美援朝刚过去没几年,现在全国上下都是尚武的声音,小孩子也不例外,但由于年龄小,谁都没机会摸真枪。

    若要是有孩子偷自个家大人的铁家伙,呵,可得深切体验一回“皮开肉绽”套餐,轻则夹在胳膊底下用竹条抽,重则得吊在房梁上和牛皮腰带来上一顿亲密接触。

    真家伙摸不到,但假的还是可以的。

    谁要是能有个木头刻的枪,那都是宝贝,恨不能抱着睡。

    白天拿到街上跟小伙伴们一显摆,就会有无数拥趸疯狂追随。

    玩个打土匪的游戏,自己必须是官最大的那个,别人都得听自己安排。

    “姐夫,我姐呢?”静莹看看被唐植桐顺手关上的房门,问道。

    “你姐在家呢,我出去打点野味还带她啊?”唐植桐换了双鞋,将身上丁零当啷的件,都放在沙发上。

    “那可不好说,你俩一向是形影不离的。”王静莹捂嘴笑。

    叶志娟听到动静,两手都粘着面粉,从厨房出来打招呼:“桉子来了,你先坐,我把面发上。”

    “妈,您歇一会,我来做吧。”唐植桐将外套脱下来,扔沙发上,挽挽袖子,就往厨房走。

    “你还会这个?”叶志娟有些惊讶。

    “在工地上的时候跟人学过。”唐植桐撒谎了,他上辈子学过,打火烧也需要发面,跟做馒头有点差别,当时捎带手的也学了。

    “那我能歇歇了。”听女婿这么说,叶志娟放心了,跟着进厨房,把手上的面细细的搓到面盆里,生怕浪费,都清理干净后,才开始洗手。

    叶志娟提了级后,工资级别是177块,后来上面要求工资下调,降了1%,再加上扣除工会费、组织费,拿到手也有一百七十来块钱。

    就她这个级别,雇保姆的大有人在,但考虑到家里人口少,平常王静莹也能帮着分担一些,加上还要给婆婆那边寄钱,叶志娟就没有从外边找保姆,大部分都是自己动手解决。

    前阵子的时候,叶志娟从食堂直接买饭多一些,但这两天普遍开展增量法,她觉得有些不划算,就把蒸馒头的活重新捡了起来。

    唐植桐洗完手后,先调了半碗温水,把“老面引子”泡上。

    然后烧上一壶水,一会处理斑鸠要用。

    眼下没有民用酵母,上海那边有工厂生产压榨式酵母,含水量挺大,一般用在工业上。

    国内活性干酵母的研究和生产要等70年代才起步、发展,在80年代扩大产能。

    老面引子是人民群众自制的一种酵母,各地的做法不同,称呼也不同,渣头、面肥、老肥、老面种、酵面、面引子、面起子,指的都是同一种东西。

    四九城这边的老面引子,是使用发透的面块与麸皮、玉米面混合,搅拌成颗粒状,经充分发酵、晒干后而成。

    常温保存,随用随取,很方便。

    偶尔会有邻居家的面引子被老鼠啃了,亦或者放坏了、没了,邻里之间都会互借一下,等做出来,再还回去。

    用老面引子做馒头,要注意发酵时间,一个操作不好,会使面团产生酸味,这时候就需要额外加点碱面来中和一下。

    除了以上方法,也有人直接用小苏打做发酵粉,但小苏打的用量得掌握好,否则馒头表面会发黄,里面也会有硬硬的、黄黄的面疙瘩。

    碱面应用范围更广一些,除了发面外,老百姓以前日常还用来刷锅刷碗。

    那时候食用油供应多一些,百姓珍惜吃食的思想弱一点,但今年食用油“节约”以后,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开水烫烫,然后喝掉,不浪费一滴油。

    去年的时候,碱面供应有些紧张,但并未限购,从今年2月份起,碱面采取凭副食证按人口定量供应,居民4口人以下,每户每月3市两;4口人以上,每户每月6市两。

    小苏打的供应量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同样凭证购买,每人每月一市两,但节假日会有额外少量增供。

    小苏打除了发馒头、油条外,还能治疗胃酸过多。

    最近吃的不太够,有些人就添了胃病的毛病,主要症状就是烧心。

    捏一点小苏打,冲水喝下去,能很快缓解。

    张桂芳前阵子胃不舒服就是这么干的。

    同理,医院里的碳酸氢钠片也能用于发面,等明年供应更紧张的时候,就有人这么干,买回来擀成面使用。

    到时候也会有人从医院开一些乌鸡白凤丸什么的,来补充营养。

    在饥饿面前,人们充分的发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前提还得是有钱才行。

    揉好面,唐植桐在面盆上盖好盖帘,洗把手,准备处理斑鸠。

    “桉子,刚吃了你带过来的烤鸭,这些斑鸠你带回家吧。”看女婿拿斑鸠,叶志娟开口拦道。

    “妈,两边都有,昨天朋友送了我四只,已经吃了。这是我今天新打的。”唐植桐咧着嘴一笑,将斑鸠拎进厨房。

    王敬民这会举的胳膊累了,放下气枪,屁颠屁颠的跟着进了厨房,看着唐植桐给斑鸠做开水美容祛毛术。

    “姐夫,我姐说你给我做鱼竿了,什么时候能做好?”王敬民站在一旁目不转睛,也不嫌弃有味道。

    “还得等个十来天吧。”唐植桐一边往下薅着毛,一边回道。

    “那等做好了,咱再一块去钓鱼吧,好几天不吃了,还有点想呢。”

    “做好了也不能让你去,现在天冷了,过两天搞不好会结冰,冻感冒了不划算。”唐植桐拒绝道。

    “哦……那什么时候下雪啊,我想玩雪橇了。”

    “这得问老天爷,不过我觉得应该快了吧。”尽管唐植桐不会看天,但现在的雪确实比几十年后多,每年最少也能有个三五场大雪,漫过脚踝的那种。

    几十年后,一年到头,多的时候两三场,少的时候一回也无,雪量也少的可怜,少了很多童年的味道。

    “去,下楼扔了。”唐植桐将斑鸠毛及肠胃里的东西挤出来,全都扔在报纸上,稍微一包,递给王敬民,这玩意味道有点大,不好放在屋里。

    打发走小舅子,剩下的就好办了,开挂整理干净,手起刀落,斩成块泡水里,准备辅料,开炖。

    唐植桐的午饭是在椿树胡同吃的,只是这回吃的是小王同学给准备的窝头。

    叶志娟让唐植桐一块吃米饭来着,唐植桐没同意。

    虽然多次往这边送一些副食品,但小两口每次来都不带饭票,对叶志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所以,吃完饭后,唐植桐将万向阳还给自己的粮票,直接拿出来给叶志娟:“妈,今天去打斑鸠的时候,路过公园门口,看有人卖粮票,我买了几张,您拿着,补贴一下家里。”

    “伱这孩子,家里有。你拿着,你那人口多。”叶志娟摆手不肯要。

    “妈,我跟文文暂时不缺,如果真缺了,我直接去公园门口买就行。您这身份去那不合适。”唐植桐直接把粮票房子放在了桌子上。

    “唉,没少让你们破费,这阵子白菜也带过来不少。粮票多少钱一斤?我给你钱。”叶志娟叹口气,没再坚持,如果没有女儿、女婿帮忙,即便自己有级别在这摆着,过的也会更艰苦一些。

    “嗐,不就一点白菜嘛,那边很多,要不是怕在这边放坏,就一气拿过来了。粮票您甭给钱,我们够用。我去看看面。”唐植桐不接这茬,钻进了厨房。

    这边有暖气,面团醒发的快,这要是放在自个家,得蹲在炉子旁边保温才行。

    揉好馒头,还要放盖帘上,然后盖上一块布,再醒发一会才能上锅蒸。

    “桉子,那个王波的情况我关注了一下,学的不错,悟性挺高。”等唐植桐揉好馒头,从厨房出来后,叶志娟说道。

    “挺好,没白费了妇联让男知识青年报名的安排。妈,这事顺其自然就好,您不用特意关照,让别人知道,对您影响不好。”王波争气,唐植桐还是很高兴的,但基本盘还是在叶志娟这边,不能因小失大。

    虽然现在有走后门的,但风气上都看不上这种行为。

    “嗯,我知道。”对于女婿的懂事、知进退,叶志娟欣慰的点头,很满意。

    “妈,一会您自己蒸吧,我还有点别的事,得早走一会。”唐植桐看看表,得赶在五金店关门前,买根钢锯条,锯梳子齿用。

    “行,路上慢点。”

    唐植桐路过五金店的时候,不仅买了钢锯条,还追加了几张不同目的砂纸。

    据今天木雕师傅说,想要梳子做的漂亮,得从200目一路打磨到2000目,然后刷上一层蜂蜡或者油,这样既漂亮,也耐用。

    唐植桐将这些零碎全扔进空间,并不打算在小王同学面前做手工,这事得背着她,到时候拿出来才是惊喜。

    回到家里,还没等唐植桐把零零碎碎的东西放下,小王同学就过来说道:“哎,有你一封电报。”

    “谁来的?你拆开看看呗。”唐植桐一边放下东西,一边说道。

    “大伯,咱妈怕有啥急事,让我拆开看了。”小王同学朝唐植桐调皮的挤挤眼,嘴角上翘:“我可不是有意要看你信件的。”

    “嚯,瞧你说的,咱俩谁跟谁,还能信不过你吗?再说,有圣母皇太后懿旨在,就是我也得听着。”唐植桐洗了把手,才接过电报。

    小王同学这点挺好,信件这种个人物品,即便她有所关心、好奇,也不会私下里去查看。

    当然,唐植桐也不会去翻小王同学的这些东西。

    “都结婚的人了,一天到晚嘴里没个正行,让人听见笑话。”张桂芳瞪了儿子一眼,什么圣母皇太后一类的,自己啥家庭啊?这要是放以前就是大不敬。

    唐植桐嘿嘿一笑,也不回嘴,既然家里都安乐,那大伯的电报就没啥事。

    唐文邦的电报是加急的,内容很简洁:都好,勿念。天冷,加衣。

    唐植桐看了三遍,“都好,勿念”是对自己在信里问及那边情况的回应,“天冷,加衣”则是隐晦的点出了那边的天气情况。

    解读一下就是:我们这边都挺好,这次你来的时候别带东西了。这边挺冷,河面结冰了,你来的时候一定要多穿些衣服。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