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53 第五十三章

53 第五十三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这么一声呐喊之后,毫无疑问,夏原吉成了灵堂的焦点。

    从朱元璋到底下的内侍,所有人都牢牢盯着他看。

    按着夏原吉先时表现出来的模样,这时他应该告罪一声,再缩回老朱身后了。

    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夏原吉不止不后退,反而往前一步,直视众皇子,铿锵有力问:“敢问诸皇子,以古论之,投江之屈原为文人乎?滔海之陆秀夫为文人乎?以一二臆测之语,而放言全体文士皆蝇营狗苟之辈,譬如以管窥天否?”

    文人自有浩气在。

    或者说,万事万物,总逃不过一个理字。

    正如此刻,以诸皇子的尊位,面对区区一个户部主事,竟然在他的诘问之下,集体讪讪,一时无言。

    这中间,朱元璋不掩欣赏的望了夏原吉一眼。

    老朱欣赏人,自是有其欣赏的道理的!

    接着,老朱一转脸,便对那群龟儿横眉冷对了:“哼,咱早就想骂你们了,看光幕就看光幕,天天咋咋呼呼,感情你们不用老师教了,老师不是文人了是嘛?!以后不准再说这样放肆的话!”

    皇子们低头不语,看似认错。

    然则,他们内心在想:……可是,这样放肆的说话,真的很快乐欸。

    真觉得太子死后,在灵堂之中,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真可惜太子死了,不然大家一起快乐,该有多好。

    “若再犯!”老朱威胁,“咱就请家法,揍你们!”

    皇子们一听,悟了。

    原来老朱也很快乐!

    所以才这样不痛不痒的责骂啊!

    他们也开心了,转而满面笑容朝向光幕,光幕继续——

    【那朱棣身体到底如何呢?

    钱溥(正统四年进士)写的《太医院御医盛寅墓表》里记载了这样的对话。

    朱棣二肢痹弱,御医们按痿症(肌肉萎缩)治了很多年,一直治不好,就有人推荐了盛寅。

    盛寅进去一号脉就说,这是风湿。

    朱棣疯狂点头,说,对对对,以前出塞去驱赶蒙古人,多年阴寒入体,我早说我是风湿了,可是那些御医都说不是,只有你赞同我。

    盛寅按风湿开了药,果然立刻见效,之后便授了官。

    笑,万历野获篇吐槽的京城四大不靠谱,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此时居然已经有它扯淡的雏形了。】

    嗯?

    朱棡不禁说:“光禄寺的茶汤确实不好吃!”

    “嗯,这个榜上有名不奇怪。还有翰林院的文章也——”说到这里,其余的皇子们居然看了眼夏原吉。

    而后到底礼敬三分,给他面子,不说什么。

    “爹,你有没有考虑过想个办法,让光禄寺的饭菜好吃点?”皇子们问,“我们倒是没什么啦,吃得不多,但大臣们吃得就多了。”

    老朱不高兴:“对厨子那么多要求干什么?好好做菜给你吃不就行了!”

    说罢,他瞪了眼朱棡,威胁问:“你对光禄寺的饭菜有意见吗?你对厨子有意见吗?”

    朱棡连忙道:“没有,没有,儿子没有。”

    话说,这厨子和朱棡,还有段渊源,乃是朱棡鞭打了厨子,老朱知道之后,特意写信骂了儿子,说,我谁都不姑息,唯独从来没有打过厨子!

    “对做饭的人要心怀感恩,知道吗?!”老朱再次喝道。

    皇子们瞥了晋王两眼,不跳这个雷池,接着说其他:“但是武库司的刀枪和太医院的药房也不靠谱,是不是有点太可怕了?”

    当然可怕了!

    好啊,朱元璋真是一股怒火自胸膛直冲天灵盖,张口便是喝骂:“万历鳖孙!武库司的刀枪不靠谱,这还有什么可想,必是中间有人贪污!你的刀若不快,就是库里的刀枪全锈掉,徒然被天下人嘲笑耳!”

    如此骂了之后,又怎么样呢?都不知道是自己几代孙!

    朱元璋心塞转眼,一转正瞥见朱棣的腿,也是怒气冲冲:“怎么就风湿了?不知道塞外天寒地冻吗?注意防寒保暖!别仗着自己年轻,就胡乱糟蹋自己的身体!”

    语气虽冲,里头的关怀,朱棣却是收到了。

    【盛寅的老师叫王宾,从前和医科圣手戴思恭同游,想学对方的医术,碍于自己老了,不想执弟子礼,就偷了戴思恭的医书,学成后医满吴下,成为吴门学派的代表之一,因为没有孩子,把医术传给了盛寅。】

    对于这一段,大家想了又想,觉得只能评价一声:

    字少事大。

    皇子们齐齐摇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达者为师,不寒碜啊,何必呢?”

    关键是,你做了这事儿的结果,就是未来很多很多很多年后,大家还牢牢记住你做的这件事,还把它告诉了我们啊……

    就好像老四夫妻情深这点小事啊!

    穷极无聊的未来人,都要把它拍成电视剧,全球传播,切……

    有心思转得快的皇子——没错,还是代王。

    代王朱桂刚才一肚子阴谋诡计完了,现在却觉得,做人,最好还是走走堂皇大道,于是竟整肃衣冠,来到夏原吉面前,一拜到底:

    “夏主事方才之话,振聋发聩,真乃是我一句之师也!请受一拜。”

    夏原吉一愣,又听代王大义凛然说:

    “不知夏主事可有写书的习惯?可将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写入书中,也好以我之浅薄,教育后世之人。”

    夏原吉:“……”

    大家:“……”

    可恶啊,这老十三,脑子转得太快了吧!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夏原吉既然被后世评价为一代名臣,那他写的书,就有极大概率流传下去,并被后世找到解读啊!

    只是一刹那间,代王已有了后世之门票!

    当大多数皇子对代王投以羡慕和嫉妒的眼神之际,朱棡兀自沉思。

    他在思考:戴思恭,不是就是给我和老四,还有太子大哥都诊治过的名医吗?

    【戴思恭,师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是朱丹溪最重要的弟子,元末明初,四处行医,声望极高。

    洪武7年,老朱让他来干活,他不愿意去,以“不循古方”为由退隐。

    洪武19年,朱棣因为贪嘴,吃很多生芹生了大病,韩奭治不好,又有臣子推荐他,朱元璋就派人带着礼物和钱再去请。

    戴思恭问诊一番,确认朱棣得了寄生虫病,就给开了一剂药,立下“细蝗”,病就好了。

    朱棣很感激,也很机智,知道这是难得的名医,让身边的袁宝、王彬赶紧跟着好老师学习医术,还让他的儿子戴宗儒跟着自己。

    戴宗儒陪朱棣北征出塞,出力颇多,但很可惜英年早逝,洪武27年死掉了,享年45岁。

    王彬事迹不详,至于袁宝,靖难期间一直是他陪同朱棣征战,后来官至太医院判。水平嘛,大概还暂时达不到的程度。】

    朱棣这毛病,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这事儿朱元璋还记得,其他皇子就知道得不那么真切了。现在听了光幕这么一说,有些疑惑,又有些皱眉:

    “我记得老四得的明明是瘕聚吧?为什么要说寄生虫?这个名字好可怕啊,仿佛虫子生在了老四体内,听着就叫人头皮发麻。”

    “下细蝗的话,确实是寄生虫啊,噫——”

    “别说了别说了,一想到寄生虫病我以后都不敢吃生芹。”

    “看来这病的名字取得更骇人听闻一点,更有助于大家远离生芹。”

    无论如何,朱元璋的目光再度落到朱棣身上:

    “不乱要吃东西,管住你的嘴巴。”

    话虽然依然严厉,眼神却已变得关切。

    朱棣觉得自己此刻真是爹的心头宝了,不禁感情充沛地回应:“爹放心,儿子再也不吃了!”

    老朱点点头,叹气道:“知道就好,咱为了你的病,真是操碎了心!还有你,晋王,你也给咱好好养着,让戴思恭再给你诊治诊治。”

    朱棡也很感动,爹虽然在刚刚斥责了他,可还是爱他的。

    感动完,他又暗暗瞥了眼朱棣。

    他是哥哥,他在爹话中,却屈居朱棣之后!

    【洪武31年6月4日,朱棣又给戴思恭写信。(老朱此时还未去世)

    两三年前(洪武28-29年),我腰痛,针药不效,靠你的“滋阴丸”治好了。

    现在我快40了(38岁),旧疾屡发,去年开始,感觉左臂麻痛细了,左腿酸软,不能步履。韩公茂(韩奭)用了药,今年夏天感觉还行,没有变严重,但也没变好。

    非良药不可,你来帮我看看吧,拜托了。

    当时韩奭的名气和戴思恭差不多,但根据现在中医流派的存世考证,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不怪朱棣寻思着,找他这个老医生再给自己瞧瞧,效果估计也不错,靖难很顺利。

    戴思恭继承丹溪一脉的滋阴学说,并将其完善成熟。促成了后来薛己等人倡导的明代温补学派诞生,贡献卓绝。

    即便是中医远不如西医盛行的现在,我们都还会在日常生活里提到一些相关术语,在食疗里注意此类寒凉寒热。】

    “够了!”皇子们真是出离的愤怒了,“怎么又是西方更强了?未来的我们就没有比得过西方的东西了吗?”

    朱橚亦是生气,叫道:“不要以为我没有去查过现在的西方医术!父皇,儿臣查了元代的西方医术治疗,他们治疗主要依靠放血。虽然中医里也有放血疗法,但怎么能什么症状都依靠放血呢?治病是要讲究对症的!像他们这样任是什么都用放血,真乃滑天下之大稽!靠着这样的根底,他们未来是怎么超越我们的?!”

    朱棡没有朱橚那么生气。

    他更理智地想:这个温补学派,既然未来也在用,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了。可见,戴思恭确实是一代名医。

    想至此处,朱棡终于记起来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了!

    他突然声音颤抖:“戴思恭当初虽医好了儿子,却断言儿子膏肓隐忧,要寄……”

    一下子,灵堂里的大家看向晋王了。

    “再加上光幕中也说,儿子寿命不久,乃是在爹之前走的……可见,这事儿应当没有差错了。”朱棡双目泛红,看向老朱,他十分伤心,却不只伤心自己,“爹,孩儿不孝,竟叫您承受了丧子之痛,看爹您为大哥离去伤毁至此,孩儿怎敢先走……孩儿只恨不得没有托身到您和母亲的身边!这样,要伤,只伤孩儿一个便罢了!”

    朱元璋一听,那眼睛,也红了,那声音,也颤抖了。

    “不至如此,不至如此!”

    他见朱棡站着似有些摇摇晃晃,便连忙对左右说:“还不给晋王放张椅子,扶着晋王坐下!”

    不用朱元璋吩咐啊。

    早在晋王刚刚对老朱哭诉的时候,内侍们已经感同身受,悄悄抹泪。

    多么好的孝顺儿子啊!

    于是,悄悄准备了椅子,现在一听皇帝吩咐,立刻送上,还贴心地在椅子上放了软垫,谨防冷到晋王。

    朱棡还待推拒,可哪里拗得过老朱?到底在老朱身旁坐下了。

    他感动地保证:“爹,您放心,为了不叫您未来伤心,儿子今日便去找戴神医,此后就留在京中,陪伴于戴神医左右,学习医方,调理身体。”

    “好!”朱元璋连连道,“好儿子,知道心疼咱,咱没白生你疼你一回!”

    朱樉:?

    说实话,朱樉有点蒙。

    因为他也是走在老爹之前的啊,他还是被毒死的呢。

    怎么一眨眼见,老三都混上位置了?

    他上前一步,也对老爹说:“爹,你看看我……”

    老朱看向他,皱眉:“看你干什么?”

    “我也走在你前面……”朱樉还摇晃两下,暗示老朱也给他一把椅子。

    老朱却登时大怒:“你还好意思说!你个龟儿,为什么好好的,人家要下毒害你,你不自思自己是否倒行逆施,叫天下怨怼,倒来我这里装乖讨巧,有用吗?!”

    朱樉:“……”

    爹,你爱老四,爱老三,却不爱我。

    对吧!

    咋滴,我就不是你的亲生儿子了吗?!

    【朱棣登基后不久,戴思恭以老迈请辞。

    永乐二年冬十月,朱棣复召之,不过戴思恭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去了,卧病在床没法去。

    永乐三年夏天,朱棣派他弟子袁宝再去请,这次来了,朱棣很喜欢他,免他跪拜,冬天时,他又请辞,并对朱棣说“臣回不死,新春朝拜圣颜”。

    但很可惜,这个约定没能遵守,不久后戴思恭就去世了,享年82岁。】

    听到了这里,灵堂倒是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叹息。

    神医没害任何人。

    这回,无论是谁,都很朴素地觉得,这么个神医就此离世,实在太可惜了。

    朱棡感慨:“坠楼太伤了!焉知转年去世,不是因为此次坠楼?儿子去跟戴太医学医之时,一定要叮嘱戴太医千万远离楼梯。”

    朱元璋严肃地点点头:“咱再给他老家赐个好房子,不叫他上下楼。”

    朱棡连连点头,替戴思恭谢过朱元璋的恩典。

    同时,他还在想:刚刚后辈是不是说了戴思恭的儿子、戴宗儒过两年便要没有了?

    好像没人在意……

    嗯,待我回头,和戴太医搭上了线,便找机会,将这事情说给戴太医听。

    等救了戴宗儒,何愁戴太医不为我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朱元璋也很喜欢他,自己药石罔治时,对其他人都看不顺眼,唯独指着戴思恭说,仁义人也,千万不要吓到他。

    朱允炆遵从祖父的意志,老朱死后,处罚了其他太医,唯独放过了他,并升之为太医院使(太医院老大)。

    朱棣上位亦不曾改他职位。

    他在任上发现了一个叫蒋用文的小伙子很有才华,收为弟子,此人后来也官至太医院使。

    加上盛寅、袁宝、王彬,还有另一个朱丹溪再传弟子赵友同(他去修永乐大典了),实际上丹溪一脉一共有6人在永乐朝供职。】

    “只有六个弟子吗?”

    “六个是不是太少了,这可是我们的保命符啊。”

    别的不说,大家往彼此间看看,光光皇子们,就好十几个了,六个弟子,怎么够分呐!

    得让他多收几个弟子!

    【戴思恭去世后,韩奭继任太医院使。

    他陪朱棣远征漠北,但也在永乐九年去世了。再继任的陈克恭是燕王府时期的旧臣,up没查到什么相关信息。

    永乐十四年,朱棣生了一场极其严重的病,实录写“或医药未效,祷于神,辄奇效”,严重到需要求神拜佛了。

    永乐十五年,他建了一座灵济宫,并在碑文上写道:“朕躬遘疾……施以灵符,济以天医妙药,随言随效……沉痼之疾尽脱而复旧”。

    也就是说,在药≈ap;ap;灵符的双重加持下,他病好了。

    友友们听到这里也许会嗤之以鼻,怎么那么迷信,灵符怎么可能救得了人,吃不死就算好的了,有病吃药啊!

    up需要指出,朱棣的信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需要结合与西藏地区的邦交关系和明朝宗教策略来谈,暂时按下不表。

    仅从他爹的榜样看,老朱本人是不相信什么丹药和长生不死的,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朱棣出生时,因为被痰疾所困,老朱和马皇后都很担心,可能是寻医问药有些不得其法,又或是单纯的担心孩子,就对神灵祷告,希望上天能庇佑孩子。

    不久“果蒙神庇,寻获痊安”。

    所以,请先把这种灵符理解为现代医学没有兴起前,古人不得不去谋求的某些心里安慰。

    实际上是有在吃药的。】

    这时候,皇子们和光幕的观点,又不一致了!

    “老四吃了灵符之后,痊愈了,感觉还是挺有用的嘛。怎么能说灵符没有用呢?”

    “对啊,怎么能说灵符吃死人呢?太不敬了,不该如此。”

    “后辈武断啊!”

    “还有爹,虽然说不信神佛,但是老四出生咳嗽,也向神灵祈祷了,老四的咳嗽还就好了,难道这也是假的吗?”

    皇子们七嘴八舌,观点明确。

    那就是,生病当然是要吃药的,但有时候,如果药治不好你,也不能只在吃药一途上吊死吧?看看老四,好几次,都靠求神拜佛治好了,这证明了什么?

    心诚则灵!

    朱元璋确实不信这些。

    但被孩子们这么一说,他倒是想起了过去。

    那时候,孩子们还小,他也不是皇帝,没有这万里江山。

    可是啊,夫人还在,太子也在,他不忙的时候,大家一起待在家中,夫人做点针线,懂事些的标儿,帮着妈妈,不懂事的孩子,就吵吵闹闹,上蹿下跳,闹得他头大如斗,而夫人,则在背后直发笑。

    一屋子,虽挤,可挤得暖和。

    朱元璋一时发愣,愣完后,看着朱棣,勉强说了声:“好好保重身体。”

    余的,也没多了。

    只再说一句。

    “咱想你娘了。”

    时光悠悠,他垂垂老矣。

    夫人的音容笑貌,昨日的欢乐家常,犹在眼前。

    朱棣眼圈猛地一红,他往前一步,正想安慰老父,却发现就在这短短的刹那之间,他的那群惯会呆在旁边指点江山的弟弟们,居然一个跑得塞一个快,只见他们勇猛无比的冲到老朱面前,齐齐跪下,齐齐伸手,抱住老朱的大腿,放声嚎啕:

    “爹啊,娘啊,我们好想娘啊——”

    近在咫尺的朱棡,近水楼台,一扭身,投入了老朱的怀抱,亦是大哭不止。

    这时候的朱元璋,终于彻底破了防,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呜呜……夫人啊……夫人这么爱你们这群龟儿……怎么就舍了你们走了,怎么就舍了咱走了呢!”

    看着这幕人间真情。

    其实没有什么不对的。

    唯一可能有点不对的,大概就是……

    朱棣:“。”那是我娘。

    朱樉:“。”不是你们娘。

    冲得那么快,哭得那么起劲干什么呀?!

    这对始终站在对抗第一线的两兄弟,互相望望,终于有了一次共识。

    【这场病,很严重,朱棣所谓的“沉痼之疾尽脱”恐不尽然,因为杨士奇写“十五、六年以后,太宗有疾多不出”。

    类似的记载,还有永乐十八年,王贵妃死了,“上晚年有疾,间或急怒,宫人惧谴,妃委曲调护”。

    和他死后,仁宗写的“晚有疾,鲜御外朝”。

    相互印证下,都可以看到,这是一场伤了元气的大病,本来身体很不错,最多有点小毛病可以治好的他,一下子就垂垂老矣了,还伴随着易怒的毛病。唉。】

    老朱的袍子,都被这群儿子给哭湿了。

    从怀念夫人中回过味来的老朱,已经嫌弃地把儿子们都给赶走了。

    听到这里,老朱的眉头便是一皱:“这怎么算是沉疴尽脱?依我看,完全没好嘛!”

    其余皇子们,原本听了光幕里的一声叹息,也觉心中若有所失。

    为什么呢?

    盖因现在看着朱棣,看他龙精虎猛,听他靖难大胜,便从未想过年老的他,等真正听见了他年老的模样,一丝惋惜便也随之升起了。

    从来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英雄迟暮啊!

    这时候,他们不禁说:

    “这……依着这样来说,其实灵符好像也没什么用?”

    “要不,还是好好研究医学药学吧?”

    “是啊,怎么才永乐18年,就晚年了呢?看看咱爹,努力努力,洪武可是有31年呐。”就连朱樉,虽然阴阳怪气,阴阳怪气中,也透着一丝丝关切。

    朱橚再一次泪眼汪汪:“哥哥!”

    朱棣很感动:……谢谢。但我目前真的好得很。

    【他多病时,差不多六十了,所谓七十古来稀,在古代,六十也已经很老了。

    因为生病,政务相关的已经转交给儿子处理,唯有军事不肯放手。旁人劝他歇歇,他说祖宗交付的基业之重,一刻不敢怠。

    实在太拼了。

    这种工作强度,他能活到64相当厉害了。

    指挥大军团作战非常消耗脑力和体力,二战时的指挥员经常几天几夜不合眼。

    不仅如此,朱棣还玩千里大奔袭,这种类似霍去病式的指挥方法有多耗身体,你看霍去病死的多早就懂了。

    高烈度的四年靖难,损伤还是客观存在的。

    永乐五年,他就和臣子讨论过养生问题,觉得“清心寡欲,使气和体平,疾疢自少”。

    结合他晚年症状,有一点点像心脑血管病变引发的继发症。

    需要好好保养,才能活得久,可他望着漠北,还是无法放心。

    他选定的继承人朱高炽,是一个宅心仁厚,会对百姓好的皇帝,却并不是一个具有强大军事战略眼光的皇帝。

    好圣孙朱瞻基,他时时带在身边,悉心教导,但终究还年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朱棣的长远,便是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他们解决蒙古这个最大的隐患。

    于是他不顾太医盛寅的劝阻,毅然挥师北上,最终,这个戎马一生的马上皇帝,死在了马背上。

    五征漠北的最后一战,未能成行。

    永乐大帝,自靖难登基之后,至死,都在为大明和子孙而努力。

    就仿佛他的父亲,洪武大帝。】

    大家听到这里,顿时怔了一怔。

    刚刚还是老了,结果现在,都死了啊!

    64岁?原来,老四只活到64岁就死了吗?虽说不算早逝,反正比朱樉,朱棡都活得久多了,但是,确实是有些……有些令人感觉异样吧。

    朱棣乍听自己的死亡时间,心中也是复杂。

    但他很快便从这复杂中抽离出来。他听着光幕对自己的评价,却不禁朝朱元璋看了一眼。

    光幕说他为了大明,为了子孙,和父亲一模一样。

    可是,也许是自己明白自己。

    朱棣知道,至少有件事情,他和父亲不一样。

    他做这些,也许,还出于梗在心头的一口气。

    一口一定要向朱元璋证明的气——

    你选朱允炆,选错了!

    只有我,朱棣,才是大明帝国真正的主人!

    朱元璋看懂了朱棣的想法。

    他眼中的复杂一闪而过,而后叱骂道:“看什么看?活不过你老子很得意是不是?”

    朱棣:“倒也没有……”

    朱元璋:“哼!回头你和你三哥一起,给咱去戴思恭那里,做弟子去!”

    朱棡连忙保护我方师父:“父皇,不必忧虑,四弟太忙啦,日理万机啊,等儿臣学成之后,再治四弟!”

    朱棣:“……”

    我怕我被你毒死。

    【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一下了。

    登基前,他贪嘴导致大病,幸遇名医。

    和晋王的口角结合上下史料,较为夸大,即便真的病了也没那么严重。

    因为打仗有腰痛等毛病,能治,此时估计风湿未显,否则戴思恭能看得出来。

    永乐三年以后,风湿病逐渐加重,但也吃药见效,问题不大。

    永乐五年已经在思考养生,或许和四个月前徐皇后去世有一定关系。

    永乐十四年大病一场后,情况急转直下,步入了多病的晚年,可能患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其余的羊尾一类是朝鲜孤证,不可信。

    总体而言,身体应该还是不差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