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57章 又写奏本?数学乃科学之基【求追读】 第57章 又写奏本?数学乃科学之基【求追读】
- “如你所说,这钢铁之产量倒确实是越多越好。不过,咱还有一个疑问——这地下的铁矿应是有数的吧?若是咱们开采太多,将大明的铁矿都采完了,后人怎么办?”
刘宽听了朱元璋这话微微讶然。
心道,老朱眼光挺长远的呀。
不过,作为一个能开创两三百年封建王朝的开国之君,眼光也不可能短浅。
除非在某一方面本就缺乏足够的见识,比如说经济方面···
回过神,刘宽便道:“陛下所虑确有道理,所以后世强国都是在他国开矿山,将铜矿、铁矿等诸多矿藏冶炼成基础材料后,拉回自己国家去用。”
“或者干脆就在他国建立各种工厂,嗯,也即是超大规模的场坊,理应他国廉价的人力、物力,生产出商品后就地高价卖于该国及周边国家,以赚取海量财富。”
听此,朱元璋又瞪大了一双龙目,显然再次吃惊了。
随即感慨道,“采他国的矿,用他国的人力、物力,生产之物却高价卖于该国,这后世强国可真是奸诈啊。不过,被采矿的国家怎么会愿意?”
刘宽无奈地笑了下,解释道,“有些东西只有强国掌握了技术,能够生产制造,多数贫弱国家是制造不出来的。”
“又或是,即便制造出来,因技术问题,造得不如人家的好,成本还高,反倒不如高价去买强国制造的相同商品。”
“另外,对一些十分贫弱的国家来讲,强国来建厂,反倒是会让他们的民众找到工作,赚取工钱养家糊口,厂家也会缴纳税款,算是一种不得已的互利互惠了。”
“后世称这种国家为资源出口国——这种发展方式初期还好,中后期肯定会弊端丛生,而且不可能发展成为强国。”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发展科学、科技,掌握世界尖端科技、武器,乃至拥有世界唯一的高科技!”
朱元璋听完沉思了会儿,道:“看来后世强国之争,便是科学、科技之争,且是越早发展越好啊。”
“说起来,这科学、科技之道的重要性咱也算是真正明了了。不过,咱大明眼下该怎么发展科学、科技之道?”
过去这段日子,刘宽对大明该如何发展科学、科技其实也有不少思考。
此时闻言便道,“大明要发展科学、科技,得从教育开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中国学术、教育就开始走偏了。”
“尤其是到了宋朝,因科举盛行,学术上更是全面偏重于研究儒家经典。”
“历史上,陛下于洪武十五年重开科举后,规定儒生必须以八股作文,则是让这种情况变得更为极端,中国学术之道也彻底走入了死胡同,再难与科学发生交集。”
说到这里,刘宽注意到老朱脸色变得难看,于是便来了个大转折。
“不过,如今陛下既知科学、科技之重要,大明科举尚未重开,却是陛下纠正我中国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所造成弊端的大好机会!”
大约是刘宽话转的有些生硬,老朱听得有些不耐烦,“这些笼统的话你就莫要多说了,直说具体该怎么做吧···嗯,你下去再写个相关奏本好了。”
又写奏本?
刘宽感觉头大了。
像“建议开放跨江大桥”、“改革铁场”、“望远镜制造方法”之类的小题目还好,他不需要考虑太多,只需将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写出来即可。
可像“六部革新”、“大明如何发展科学、科技”这种涉及整个国家的大题目,他就必须多方面考虑,写得慎之又慎。
在他看来,难度几乎不亚于写毕业论文。
于是硬着头皮道,“陛下,微臣关于六部革新的奏本还没写完呢,几日后又要成婚,还要负责打造火车之事,这关于发展科学、科技的奏本可不可以先不写?”
老朱道,“不写奏本,难道像你方才那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吗?如何能成体系?又如何能说服他人?”
“不过你如今肩上的事确实不少,咱可以允你婚后再写这份奏本,却不能不写。”
‘这么加担子,老朱你倒是给我涨工资啊?’
‘怎么跟后世一些老板一样,只让多干活,完全不提涨工资的事?’
刘宽忍不住暗暗吐槽两句,然后便略带些许无奈之色地道:“微臣明白了。”
随即他便觉得,事情都让他干了,老朱未免太轻松。
不妨先让老朱为发展科学、科技做些简单的准备工作。
他于是道:“陛下,其实要发展科学,便需要先发展数学——后世有言,数学乃科学之基。”
“微臣这份关于发展科学、科技的奏本要写出来,怕是很需要一段时间。”
“陛下不妨先命人收集天下与数学、算术相关的书籍,并召集天下精通或有志趣于数学之辈,对这些书籍进行整理、归纳,以此了解大明现如今的数学发展情况。”
“此外,还可以在天下官学及国子学中加入数学一项,并将之列为官学、国子学必考科目。”
“发展科学、科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缺乏了数学这个基础,只会耗时更久,因此提前重视起数学很有必要。”
朱元璋听了点头,“数学乃科学之基?嗯,此事咱知道了,会让人去办的。”
说了这么久,刘宽嘴都干了。
再考虑到该汇报的都讲完了,他便道:“陛下,若无别的事,微臣这便告退了。”
朱元璋知道,要跟刘宽聊后世的事,可以一直聊下去——毕竟此时离后世有六百年呢,后世又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能讲的事不要太多。
刘宽要回去休息,他也有政务要处理,不可能这么聊下去的。
朱元璋于是道,“行了,下去吧···对了,明日是蕙兰的生辰,可别忘了。”
刘宽没想到老朱会提醒他朱蕙兰的生日。
嗯,也可能是马皇后让他提醒的。
毕竟老朱子女那么多,他不太可能记住每个儿女的生日。
不管怎样,这都说明老朱对朱蕙兰和他的婚事足够重视。
他便应道:“微臣知道了——微臣此番回京师正是为了此事。”
老朱点头,“你心里有数便好。”
到这里,一番闲聊式的君臣“奏对”终于结束。
刘宽走出了紫禁城,便开始思考明日朱蕙兰生日的事。
这要是在后世,他肯定得请未婚妻一起吃顿大餐,或是烛光晚餐,还要送上鲜花和生日礼物,再请假陪玩一日。
如今他未婚妻虽是大明三公主,却也只需送件生日礼物便好了。
‘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借送礼物的机会见见她?婚期这么近,怕是不太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