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散文诗词 -> 从逃荒开始:农家女的发家致富路-> 第二十四章:消息

第二十四章:消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傍晚时刻,钱里正叫大家一起去吃饭了,县城里有官府施的粥棚,有免费的米粥喝,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去排队了。

    小槐村比那些别的村来得早一些,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期待着晚饭。

    只是那个排在第一位的大汉拿到了一碗粥却嘴里喃喃自语,满是抱怨得道:

    “怎么来县城了这米汤也是稀稀拉拉的。”

    那个舀着粥瓢的官吏却满是不耐烦地催赶道:

    “新来的吧,咱县城里预备粮也不多了,但有的吃就不错了,拿了就赶紧走。”

    小槐村人听到这个官吏说的话,原本兴高采烈的众人脸都垮了下来。

    他们这都是穷苦农民,也不是觉得这稀稀拉拉的粥不好,而是官吏口中说的预备粮也不多,听着就让人担心。

    他们这些天的艰苦逃难就是为了能在县城里有口饭吃,但现在听说连饭都没了,那他们该怎么办?

    大家心里都担忧着,原本兴高采烈的队伍气氛也一下沉了下来。

    虽然这样,饭还是要吃的,粗米粥比野菜的滋味强多了。

    盛家都领过了粥后就回到自己安顿的地方,盛卫氏拿出之前准备好的饭团子喝稀饭混在一起吃。

    这样的好生活已经是小槐村里过得最好的人家了,隔壁徐家看到了又十分羡慕,没办法,人比人气死人呐!

    盛卫氏嘴里一边说着,一边分发饭团子,

    “到了县城就是没有柴火,还好准备了饭团子,凉的也能吃。”

    她不动声色地给自己拿了一块之前发霉的饭团子,给其他家里三人都是拿的好的,要把这珍贵的粮食扔了,她可舍不得呢。

    毕竟现在还不知道以后的情况怎么样,官府还说预备粮不够,更是弄得人心惶惶。

    盛开巍吃的这顿饭也是食不滋味的,眉头紧锁。

    盛芊芊却心里想着,到时候去看看究竟什么情况,去多打听一些信息资源,不能像现在这样太过被动。

    ——————

    一碗粥,吸溜几口就吃完了,盛开巍也坐不住,放下碗,对着众人道:

    “我去里正家瞧瞧。”

    盛芊芊也主动道:

    “爹,我跟着你一起。”

    刚走到钱里正家,就看见钱里正才从外面赶回来。

    他知道盛开巍和盛芊芊过来是什么意思,叹了口气,颇为无奈地道:

    “我知道你们是过来打听县城里预备粮的事,我刚刚也去向隔壁村打听了一下。”

    “他们说有人从官府打听到县城里预备仓里预备粮不够,就这个情况,我觉得我们可能要去郡城去。”

    “而且,郡城里预备粮肯定多,听说,还有许多大户人家建设的义仓。”

    预备仓就是储藏赈济粮所设的粮仓,而义仓是民间组织的公益性的粮仓。

    年岁好些的时候,有钱的就多出些粮,没钱的就少出些意思意思。

    年岁不好的时候,有钱的从中借贷,没钱的就酌情考虑。

    而平仓,就是在灾害来临时,为了避免米价过高而用来调节市场的。

    钱里正嘴里还絮絮叨叨地小声说着:

    “真是不敢相信这么大的县城粮食不够。”

    “今年这些逃难的村子明明也不多,和以前那几次严重的逃荒相比,这都差远了,那个时候都没必要去郡城呢!”

    “而且之前就官府有旧例去平仓借粮,怎么这次都没听别人说起过?”

    盛开巍与盛芊芊两人回家的路上还看到许多人家往钱里正家去问情况的。

    他俩刚到家就看到徐父有事过来了。

    平民百姓面对官府的决定无能为力,只能上认识的人打听获得情报,以此来安心。

    盛芊芊还是不放心,她不想做一只待宰的羔羊,她拉着裴晏清,和自家爹娘说一声就出去了。

    ——————

    盛芊芊和裴晏清走在路上,看着棚户区的人群,也确定了钱里正说的今年逃难的村子不多。

    之前严重的逃荒,棚户都住得人满为患,却都没有要闹得去郡城的地步!

    她又和裴晏清一起去了刚刚施粥的地方,裴晏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之前那次严重的逃难,那些官吏都不会顾及百姓,直接光明正大的直接把粗米粥舀上一半来带回家吃。”

    毕竟,救民先救官,当官的吃饱了这才好就平头百姓,虽然这施粥的官吏只是官府里最小的一个小吏,但自古以来吏与民从来是不一样。

    “但这次那些官吏们对于这些粗米粥好像看不上?”

    盛芊芊也一脸沉思,道:

    “你是说,这县城的预备粮它……”

    裴晏清立刻捂住盛芊芊的嘴,摇了摇头,示意她不要说。

    一个官吏看着两人站在那里看着粥,直接呵斥道:

    “别挡在这里,一边去!”

    裴晏清一边陪笑点头哈腰着,一边拉着盛芊芊,疾步离开。

    他们看到这种异样的情形,又准备再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信息。

    ——————

    盛芊芊和裴晏清一起在路上遇到人就去请问,却一个人都不愿去理会他们。

    都是些穷苦人家,哪里有空去搭理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还不如自己多留一分钟时间休息,还能省些力气休息。

    盛芊芊突然想到他们刚来时的那个把她差点摔一跤的坑,没准儿有机会从此突破。

    她与裴晏清一起在这个坑一旁的阴凉处等待着。

    没成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就在那个坑上差点摔了一跤,裴晏清眼疾手快上前扶了一把。

    那个老太婆被这个意外吓得都快晕倒了,拍了拍胸,连忙对裴晏清由衷的感谢道:

    “小伙子,谢谢你啊,多亏你了!”

    她们这种上了年纪的老太婆最怕的就是出门摔跤,骨折不说,还有可能直接中风、偏瘫甚至脑出血,就这么没了。

    裴晏清笑着把这位老太婆带到阴凉处坐下来,道:

    “老婆婆,不客气的,没什么事儿吧,过来阴凉处歇一歇吧!”

    盛芊芊正好向这个老婆婆询问了一些情况,但不幸的是,依旧没有听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当然,这也在预料之中。

    他俩也没有气馁,送走一个老婆婆后,又故技重施在此处守株待兔。

    他俩都要变成宣传雷锋精神的五好青年了,终于问到了一些消息。

    钱里正说的没错,之前官府并没有从平仓借粮,而且,更加可疑的是,他们也没有下令要那些有钱人家募捐。

    从平仓借粮,或者要有钱人家募捐,这都是逃荒时刻官府最常见的措施!

    这些迹象都表明了,现在县城粮食压力并不沉重,但预备粮不够,也没必要需要人去郡城啊!

    会不会是有些别的原因,要让大家去郡城呢?

    盛芊芊想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头绪,这些线索又不能完全连接在一起,她感觉应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没发现。

    ——————

    这时,一个穿着青色布衣的官吏眼看着又要掉进那个坑里。

    裴晏清故技重施一把拉住他,他刚想与之攀谈几句,却听到远处一个声音把这个青色布衣的官吏叫走了,顿时还有一些失落,盛芊芊安慰着他,俩人也准备回去了。

    但她听着,这个青色布衣的官吏好像是姓潘。

    他俩回去后将自己打听到的一些线索与盛开巍和盛卫氏一起分享了。

    盛开巍却听到自己女儿说的,沉着脸道:

    “照这样看,县城是不缺粮的,但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哎,平头百姓哪里懂那些当官的手段。”

    盛卫氏听到了也忍不住嘴里念叨起来:

    “对呀,那些当官的哪里知道老百姓的苦啊,一个个的高傲得很,难不成是他们贪了粮吗?”

    盛开巍也不确定的道:

    “哎,不知道啊!”

    但盛芊芊却觉得这个想法不太正确,毕竟,又是那些官吏昧下了粮食,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更不可能把老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

    并不是因为什么别的有爱心,老百姓什么的死不死的无所谓,可是,官员升迁要看政绩,人死多了,名声就烂了,政绩也会差。

    届时,掉帽子都不算啥,最怕的是还会掉脑袋!

    而现在官府也没做什么平仓调粮,或者募捐等一些工作,就想让百姓们都去郡城,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

    身在社会最底层,什么都是一脸懵,穷苦百姓就只能完全凭藉着吃饱饭活下去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等到第二天,大家再次去打粗米粥喝,却发现今日的粥,粗米更加稀少了,跟白水没什么两样。

    小槐村人人心动荡,坐立不安,终于,钱里正被叫到县衙开会,他回来后,赶紧抓紧全村开紧急会议了。

    小槐村人都十分着急地看着钱里正,不管是死是活,至少总要死得明白吧?

    钱里正沉着脸,严肃地说道:

    “刚刚县衙说县城的预备粮确实不够了。”

    大家原本就有些提心吊胆的模样,听到钱里正说这话,只觉得心一沉。

    钱里正又继续说道:

    “但是县衙也说了,不需要全部都去郡城,大部分人都可以留在县城,而且以后的粗米粥也会稠很多。”

    话说完,原本有些浮躁不安的情绪,突然好像被安抚了,大家反而对这个安排都能接受了。

    到真是个好伎俩,要是大家刚来,官府就说有人要去郡城,接纳不了那么多人,那必定大家都会有民愤。

    但用了计谋后,刚来就让粗米粥稀一些,还传一些小道消息说让所有人都要去郡城,把大家都吓得人心动荡不安。

    而在这一时刻又说,只需要去一小部分人,而大部分人都可以留在县城,且留下的人还可以吃的更好,小槐村人能不觉得已经够好的了吗?

    人呢,适应环境的能力到是一流的。

    ——————

    钱里正又抬抬手,压了压,继续道:

    “官府说了,若是去郡城的,每人能拿四升米,还愿意在郡城留下的,官府答应了还会给户籍,住久了,还可以占籍。”

    大虞朝的户籍政策就是这样,当初建朝初期,虞太祖鉴于元朝末年的争乱,下令把普通百姓的等级从上至下分为民、匠、军、乐、医、商等籍。

    不可逃逸,不可异地,若是有违,轻则下狱,重则流放、株连。

    等到建朝中期,朝廷稳定,人口流动数量增长,官府这才慢慢放松政策,承认附籍,那些逃逸的也不用太过追责,可以让其留在所在地。

    而寄籍(就相当于居住在当地几个月)后,便可以占籍,承认户籍转移了。

    不管是附籍还是寄籍,那肯定是需要关系才可以帮忙解决的,而如今,就只是更放松了些,可以自己花钱去找蛇头帮忙解决了。

    所以,这个好处对于小槐村人而言,却是不重要的。

    要是早十几年颁布,他们肯定会争先去抢,但现在,官府也有条列,那些繁杂的赋税都归于田亩,可以折算为银子,田地多的人家就要多交一些,反之,田地少的就少交一些。

    总之,现在老百姓的日子都是比之前是好过多了。

    ——————

    但大家心里对于这个政策也有些疑惑。

    “要是更改户籍了,我们去了郡城,可不可以回来?”

    “要是不允许回来,那我们的地咋办?”

    钱里正回应道:

    “都是自愿的啊,不强求,你要是要回来当然可以回来的。”

    有一个小槐村人又道:

    “不回去在郡城吃啥喝啥啊!”

    钱里正又道:

    “当然有了,县衙说郡城里好多富豪把生意都干到海外去了,而且官府还建了很多厂,什么船舶,什么瓷器,还有织布局,那个繁华啊!”

    但钱里正说的这句话,大家都选择性忽视了。

    毕竟,在整日与土地相伴的庄稼人,只想过安安稳稳的生活,不想做太过冒险的生意。

    即使庄稼人一辈子与土地相伴,也不想自己的子子孙孙也是这样。

    但他们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跳出的方式也并不是什么这些不稳定的方法,而是希望能够读书科考。

    ——————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