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org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异世明皇-> 第十六章另设太学 第十六章另设太学
- 异世明皇无弹窗 <><>第七卷辽东攻略第十六章另设太学 <>
皇上将话题一转,成基命自然不好再继续说江南的盐政,何况皇上要说一件影响重大的事情,他忙打起精神危坐聆听。
我原本想跟成基命象朋友般闲聊下大明官制上的改革,但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只好继续装出一副天子的仪范。
“成爱卿,方才为了工部侍郎的人选,朕在百官中找了又寻,寻了又找,好容易才确定下来。所以朕想着,我大明的官吏需得有个新的培养方式,使得有干才的官员后继有人。治理大明,说到底靠的是能员干吏!”
成基命本就是吏部出身,自然知道官员良莠的重要性。不过听皇上的意思似乎又要改革什么,会要改革什么呢?是了,皇上一直来对科考就不满,难道皇上想着改革科举嘛?!想到这,成基命本能的要反对,他尽量的拿捏好措词道:
“回皇上,吏治是一篇大文章,新中的进士只有历练后才能甄选出人才来,德才一样不可或缺。崇祯年已有三批进士,再让他们历练几年,便是供皇上可用之人。”
我反问道:“爱卿,难道你不觉得这样让他们自我去地方摸索太过缓慢了嘛!再者,没有经验的官吏在地方也容易犯错。正因为如此,朕才想着另寻办法。”
成基命见我这么说,急道:“皇上,可是现在贸然改革科举,必然会遭到满朝官员的反对,甚至是天下读书人的反对!如今皇上正在布防大明北面,微臣以为事有缓急轻重,一件一件来较为稳妥。”
看着成基命要跟我急了,不由笑道:“朕可没有说要改革科举,朕只是想着重新建立一个机构,将翰林院跟国子监的一些职能划分出来。”
成基命愕然道:“成立新的机构?”
“对,就是专门用来培训官吏的!新中的进士学的是八股,考的也是八股,对于民生,施政毫无经验可言,即便朕将他们放到外边做官,也会让下头人蒙蔽。新成立的这个机构将调用在外头多年的地方官员为教授,教导新中的进士。科考会试之后不再举行殿试,而是他们培训满一年后,由朕亲自考核再选状元。成爱卿,你觉得朕的想法如何?”
成立一个新的机构,所遇到的阻力自然不会这么多。但变相的将殿试给改革掉,那就很难讲有多少人反对了。不过皇上所筹划的用处很明显,新晋官员的才干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成基命想了想折中道:
“皇上所提之法新颖,也颇为实用,但微臣恐朝臣们一时难以改变旧习,而反对皇上的新政!微臣斗胆提一个建议!”
“你说!”
“微臣以为殿试可以不改,皇上选出三元,此乃其中翘楚,可分入铭心堂!这几年来皇上一直这么做。满朝官员跟天下学子都以其为惯例,三元不入翰林院而归铭心堂!微臣以为此不可废,一来铭心堂的人可以外放,二来也可使得铭心堂不执于一人之手。”
“好!”我不由赞道。
成基命见皇上没有反对,不由放下心来继续道:“至于其他二甲,三甲的进士则可以如皇上所言一般,让有经验的官吏进行施教,然后再由皇上考核决定其出任何职!这样,既可达到皇上的目的,也可使得大臣们无话可说!”
“好,太好了!就这么办!成爱卿果然料想周全,又懂得变化之道,朕没有选错人!”
成基命谦逊道:“微臣只是就皇上的提议稍作了点修改,微臣谢皇上信任!”
事情比我想象中还好,我不禁来了兴致道:“今日你我君臣二人就将这件事定下来,只要商议周全了,便可在朝议上公布!”
“是!”成基命先问了个问题,“不知皇上要将成立的机构唤作什么?”
“恩~”我想了想后世各种名称后道:“朕觉得就叫太学,你看如何?”
成基命念念有词道:“相传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此即古太学也。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我大明设国子监而未有太学,皇上重建新太学正符古意,臣以为太学之名甚好!”
我登时有点晕了,好就好,不好就不好,表个态还要扯上这么一段。
“虽然进太学的是官员,但他们同时也还是学生,朕打算就仿一心学院的模式管理太学!你帮着想想要设什么课程?四书五经就不用了,学点算术,杂学,礼仪,律法什么的!最主要是让他们懂得如何当任官员!”
成基命躬身道:“回皇上,此事关系重大,凭微臣一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将事情想齐全,不如微臣跟礼部大臣商议好后,再上奏折供皇上参考!”
“那好,课程的事情就交给你们好了,朕再说下其他的要求,比如太学的学员必须在三年内毕业,否则朕就要免去他们为官的资格。所有学生在太学受正七品官待遇,适当的时候可以在京畿各县实习。你跟李标,温体仁,李长庚他们商量好了之后,朕就在朝议上公布!”
“微臣遵旨!”成基命听到温体仁的名字犹豫了下应道。
我看他的表情自然知道他的心思,前几日温体仁才来向我隐晦的告状,说许多朝臣对他这个礼部尚书不满。我之所以让成基命在这件事情扯上温体仁,一是在于他是礼部尚书,二则为了李标,李标跟温体仁就天工研究处的事情落下些恩怨,他自然不愿温体仁就礼部的事情再出风头。成基命奉旨找他商议新建太学,他肯定会抢在温体仁前边表态,而且会尽心尽力的为我做好这件事。如此,少了他们礼部人员的反对,公布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也少很多。当然这些话不是现在能对成基命说,我开导他道:
“朕知道朝臣里边的大部分官吏对温体仁这个人没有什么好感,但朕希望你这个辅能够维护好官员的团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用处,朕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微臣记下了,微臣谢皇上提点!”
“恩,那就好,朕可希望这太学能为大明多积累人才,朕可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皇上,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新建培训官吏的太学?”成基命提出了个疑问,“毕竟皇上要是焦急此事的话,完全可以在登基之初就将此事提上议程。”
“呵呵,那是因为朕登基之时,一切都尚未完备,朕是早有这个打算,也一直在计划着实施。朕现在要建太学,因为今年科考已经完成,更重要的是陈子龙前两日给朕上折奏报,说徐光启的遗稿《天工要略》已经修订完成了!这样,崇祯十年的举子们就有规范的书籍应考了!有三年的时间给他们,相信大臣们也没有话说!”
编写《天工要略》作为举子们应考的教科书籍,这件事情在徐光启还在世的时候我就已经定下来。为的就是应对官员们说杂学无书的局面,想不到这本书如此快就编成了!当然这本书可不是如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这么大规模,属于《农政全书》跟《天工开物》的精装略写版。
“微臣贺喜皇上,徐老大人在天之灵也会觉得安慰。”
“恩,这也算了却朕心中的一件事!徐光启功在社稷,朕不会忘了他的!正是因为这本书编成了,朕才急着将大明科举作小小的修改,让天下人知道朕重视人才,使我大明能有越来越多的干才!”
成基命躬身道:“皇上,微臣以为虽然选拔人才是一件重要之事,但臣同时也认为,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皇上求治太急便会适得其反。德才兼备方为良臣,不可让其人仗着皇恩恃宠为骄。臣说此话虽不合皇上圣意,但臣身为辅不敢不言!再者,皇上登基之后三次科举,也收录不少人才,皇上可以擢而用之!”
我叹了口气道:“培训跟积累官员的事情刻不容缓,爱卿以后也需从官吏中提拔可用之人。黄宗羲、李邦华他们在我的心目中算是才华横溢的人,但是他们到了地方,却毫无经验。江南恐怕也是朕要花去不少精力的地方!”
成基命见皇上又说起江南的事情,便吞吐的问道:“恕微臣斗胆相问,皇上既然知道江南之重要,为何还要派黄宗羲等人下江南呢?如果他们将事情办砸,岂非不利于皇上施政?!微臣驽钝,请皇上明示!”
我露出得意的笑容道:“哈哈,这没有什么,朕跟他们在铭心堂相处这么多年,对他们的秉性自然有所了解。尽管他们没有其他官吏老道但朕却是很放心他们去做!人言,朝中有人好做官,有朕在,他们还怕什么呢,江南闹一闹也好,不然怎么让人从何处下手呢!”
“啊~”原来如此,这是皇上故意这么做的!这太难以置信了,为什么呢?为什么皇上要这么做呢?难道是但成基命没有继续再问,毕竟他已经觉得自己今天问得太多了。
“微臣受教了,微臣告退!”
在第二日的早朝上,我公布了《天工要略》编写完成的消息,同时正式下旨意有司翻印,然后六百里传递到各县学。明刊在本月同时向天下宣布,往后科考,将以《天工要略》作为杂学参考书籍,八股跟杂学将在评比中各占一半,实行两线划分!这件事情虽然他们都早已知晓,但真等到正式旨的时候,他们心中多少有些不自然,毕竟他们是从八股考过来的。朝堂上,一下子就沉默下来。
就在此时,成基命,李标,李长庚,温体仁联名提出新建太学的奏折。我想都不想就道:
“念!”
“臣遵旨!”成基命说着拿出一篇长长的奏折念了起来。
我听了一阵,现虽然还只是一个草议,但已经初具规模,比我昨日跟成基命所商议的详细了很多。看来,他们昨日下午都在忙这件事情,说不定还开夜车完成。为的就是配合《天工要略》布,一起实行新建太学。让成基命作辅果然稳妥,使我省去很多心思。
成基命念完奏折,满朝文武自然私下议论了一下,毕竟事情太过突然。不过从他们的表情来看,成基命他们也下了不少功夫在这篇奏折上。从行文来看,他们为了说服文武百官,在前头加了不少圣人的名言来佐证开设太学的依据。有不少人听完之后已经开始点头称是了。
当然,这样的改革要高度统一是不可能的,现在换过几任后的满朝文武中,最后也只有倪元路站出来反对。
“微臣以为,历来科举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朝廷体制既然设有翰林院,新晋的进士们都是在担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政务,此法已传承百年,在廷的官员也多在翰林院学习过,皇上另设太学岂非使得大明机构臃肿,皇上历年来所旨意精简京中官职机构岂是虚言,是以微臣以为既有翰林院就无需再设太学!”
用皇上的话来驳皇上的改制,倪元璐果然不是泛泛之辈。不过他话刚说完,温体仁率先出来反驳道:“不然,翰林院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凡经筵日讲,纂修实录、玉牒、史志诸书,编纂六曹章奏,皆奉敕而统承之,而非进士学习之所。正如倪大人所言三榜进士中,唯有文学优等善书者方能进进翰林院,其数不过十之其一,更多的年轻进士是直接外放到地方去了。治理我大明,靠的是所有大明的官吏,是以微臣以为新建太学用来专门培训官员那是极为有必要的。”
温体仁顿了顿又道:“倪大人这么说,那是因为大人中了进士后便进了翰林院,却没有看到有多少同年是直接外放出京!”
此言一出,倪元璐也不好再继续讲下去。毕竟将大明官职稍作修改的事情在每代都有,真要计较起来,反对派丝毫不占赢面。何况还有内阁大臣及皇上的支持,铭心堂都有了,也不缺一个太学!
没有人出声反对,很快这项新建太学的奏章就算通过了,我明旨意给礼部,让温体仁将太学的事情开始整理好。虽然离第一批学员入学还有三年的时间,但工部已经请旨在六部的后边选地方,规划太学的学堂、宿舍等等!<>